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说起富顺县,人们就想到了豆花。
走进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呼吸之间,都是豆花的香味。李二豆花,雷三豆花,黄六豆花……每一家豆花店都有自己的看家绝技,每一碗豆花都磨进了鲜活而动人的故事。富顺豆花就这样承载着一身烟火气,穿越千年岁月,一直香到如今。
为了豆花,我来到富顺,走进怀德镇的老字号豆花店。店主名叫银登春,我尊称她银大姐,她正在磨黄豆。银大姐六十开外年纪,她那微微一笑,再现了年轻时的秀美。筲箕里的黄豆,一粒一粒,水灵灵的,饱胀着。银大姐一瓢一瓢把黄豆舀进磨孔,磨齿一挤一压,浆就溢出来,白花花流进桶里。
一口大铁锅,锅里的水冒着热气。银大姐把豆浆倒进锅,一边熬一边不停地搅动,豆浆在锅里起伏翻腾,冒着泡泡。“熬豆花一定要搅得好,豆浆才会又香又不粘锅发糊。”银大姐一边搅着豆浆一边讲着熬豆浆的技艺。
老字号豆花店这条街紧靠沱江,出门向左,不远处就是码头,做生意的商人、赶场的农民、闲逛的散人多得很,过去是怀德镇最热闹的街。改革开放那阵子,银大姐一家把祖传的豆花技艺带到这百年老街,开了这家老字号豆花店。经年累月,她们不断调整配方,改进加工技艺,形成了独特的老字号豆花特色,深受顾客欢迎,豆花店的生意很是红火。
闲聊间,豆浆熬好了。银大姐拿来一条纱帕,把四角套上两根木头架子,熟练地绑好了摇架,开始滤浆。我们帮着掌稳摇架,银大姐把锅里的豆浆舀进桶,再一桶一桶倒进摇架。我不停地摇动摇架,乳白的豆浆从纱帕的孔里挤出来,流进大缸里。店里一时间热气蒸腾,白雾缭绕,豆浆的清香随着雾气弥漫开来,一种大地的气息,芬芳,清新,甘醇,入心入肺。
豆浆滤好了,热气渐渐散去,豆浆的清香却始终萦绕在豆花店里。
卸下摇架,开始点豆花。银大姐左手端来一土巴碗胆水,右手拿一长勺,坐在大缸旁。
“这碗怎么有个缺口?”我好奇地问。银大姐笑一笑,“这是为了控制胆水的量。胆水少了,豆花太嫩;胆水多了,豆花太老。胆水的多少在缺口上,恰到好处,豆花才能绵而不老,嫩而不溏。”
一个小缺口,藏着大学问。
银大姐慢慢往豆浆里加胆水,右手不停地轻轻刨动,豆浆随着长勺的节奏轻轻翻动,乳白的豆浆开始裂变,裂变成水和花状的“花”,银大姐停止加入胆水,任由缸里的水慢慢变绿,生成甜汤;任由花状的“花”渐渐增多,一团一团凝结,漂浮在缸的下部,成为豆花。
这豆花就是黄豆的魂。
忙完这一切,天亮了。“熬豆浆就是在熬人生!”银大姐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这么累,怎么不放弃?”我问道。
“上一辈传给我的绝技,那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哦,我能让它失传?每天来的顾客多数是街坊邻居,陪了我们许多年,我们不做豆花了,街坊邻居没豆花吃,那就像掉了魂似的,大伙的情意也会越来越淡。做豆花为的是让这份手艺传下去,也为了这份邻里情。”
过一阵儿,顾客陆续来了,豆花店一下子坐满了人。大伙慢慢悠悠拉着家常,等着豆花上桌。银大姐和儿媳打豆花,舀甜汤,上蘸水,给这个顾客加一勺豆花,给那桌添一点蘸水,忙着,累着,开心着。
银大姐也给我们端来了甜汤、豆花、蘸水。我的眼睛落在蘸水上。褐色的糍粑辣椒、黑油油的豆油、白色的芝麻粒、绿色的葱花,淡黄的蒜泥,靠近一闻,清香悠长。米饭、豆花、蘸水,我细细品味,鲜香可口,回味悠长。
富顺豆花,香了一座城,温暖了一方百姓。(蒲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