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秋时节,漫步安徽省淮北市隋唐运河古镇,斗拱、梁架、藻井、雕花、屋檐重栏,处处显示出隋唐历史风骨和运河文化气韵。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我们统筹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利用共生,大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推动相关产业融合,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保护完好、利用充分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努力擦亮淮北运河名城金字招牌。”淮北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常军娣表示。
隋唐大运河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延伸,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柳孜运河遗址位于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属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遗址。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方向。该遗址经过1999年、2012年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8艘木质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锚、铜钱等重要文物。1999年,柳孜运河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淮北市突出规划引领,科学谋篇布局,完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2021年,出台《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实施期为2021年至2035年。按照“运河为线,城镇为珠,串珠成链,以链带面,扩面促联”的思路,构建“一轴四片区多点支撑”的淮北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空间格局框架。配套编制实施《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设计方案》《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旅游规划》等举措。2022年6月,淮北市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板块,从土地供应、资金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关键。淮北市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带动文旅资源进一步融合提升。2018年5月,中国大运河淮北濉溪柳孜文化园开园。依托柳孜运河遗址核心保护区,文化园在保证遗址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已经建成集生态园林、采摘、水上乐园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在加速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也使运河文化古韵新生。
距离柳孜运河遗址不远的临涣镇,茶香沁人心脾,本土民间艺人周素芬敲起大鼓,向游客讲述起历史上隋炀帝与大运河的故事。悠悠大运河传唱着临涣茶饮的故事,当地发挥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临涣古镇保护展示及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实现乡村文旅融合。如今,临涣镇已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
目前,总投资7.5亿元的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其中,柳孜运河遗址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主体建设完成;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建设项目方案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6月竣工;集研学中心、民俗体验区、生态治理恢复等项目的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工程已开工建设。
此外,濉溪古城项目建成开放,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陈提升项目建设完成,全面提高大运河文物保护展示水平。当地推出4条运河主题精品旅游线路,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柳江口景区、柳孜文化园、隋堤景区等建成运营,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淮北市大力宣传推广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运河文化。今年4月,“乐游长三角淮北号”高铁旅游专列开通,已组织数批次长三角地区游客来淮体验运河文化,提高了淮北运河文化的知名度。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运河文化展演、运河美食汇等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围绕大运河文化,创作舞剧《运河古韵》,形成《运河·中国: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考察》《从“地下”走出的辉煌——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报告》等成果。
淮北构筑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效果显著,文旅产业发展动能强劲:今年1月至7月,淮北市接待旅游人数1053.01万,同比增长48.8%,旅游收入70.77亿元,同比增长58.6%。(孔令晖 朱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