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标题:远行人的桃花源
福州多古厝,福州多故事。
东南并海,襟江带湖,自公元前202年无诸在闽地构筑冶城,2200多年来,福州不仅谱写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产生了无数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也留下了许多底蕴厚重的历史建筑。
马鞍墙、龙舌燕尾屋脊、青瓦雨檐、灰塑脊兽……福州的传统建筑独树一帜。
“厝”在方言中意为房子,人们亲切地称那些有历史、有故事的房子为“古厝”。古厝蕴藏着福州的城市文脉,也是福州人的乡愁、乡情、乡恋。到福州的城区郊野、街头巷尾走一走,古厝的“前世”说不尽,“今生”更出彩。
宏琳厝:乡愁保得住
“2016年7月9日,水高3.3米”。在闽清县宏琳厝的门柱上,两排黑色宋体字标注着这座“民间故宫”曾经的遭遇,也同样见证了它的凤凰涅槃,风采重现。
宏琳厝一直是福州人的骄傲,也曾是闽清一大旅游胜地。它始建于1795年,历时28年建成,占地约1.7万平方米,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厝内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整体结构精巧,一气呵成。不幸的是,2016年受台风“尼伯特”影响,宏琳厝受损严重,土墙倒塌15堵,房间倾覆100多间,损毁的窗棂多达1000多个。
“心里有个地方没了着落。”在外地工作的闽清老乡郑泽说,“每次和新朋友介绍我的家乡,我一定会提起宏琳厝,它是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无论走多远,我都会惦记着它!”
令人庆幸的是,面对古厝支离破碎,乡愁难觅,官方与民间多方力量同时发力。修缮资金迅速到位,专业技术团队火速奔赴现场。老工匠拿出建房造厝的看家本领,当地群众争当志愿“建筑工人”重建家乡……清淤、夯土,铺设排水管道,整修厢房……劳动号子在宏琳厝内响起,新的希望也在这片废墟上生根发芽。
经过精雕细琢、修旧如旧的复原,宏琳厝重现光彩,它延续着的底蕴与故事,从未离开过。
三落厝:故乡回得去
当下,老家的祖屋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桃花源。
“小时候一整个家族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虽然挤但很热闹,现在生活在单元楼,特别怀念住在祖厝时,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把躺椅搬到厅堂,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数星星。”
时光流转,许多老厝逐渐破败,故乡渐行渐远。“族人们曾想集资修复,但筹来的资金只够更换损坏的瓦片。”连江县杜棠村三落厝的“原住民”郑洋妹回忆往事,“那时,看着祖厝那些被白蚁侵蚀的梁柱,我既心急又心疼。”
如今来到这个始建于唐末的古厝,青山绿水间木墙工整,黛瓦精致,出檐深远,形制风流,我们仿佛看到了记忆深处自己的故乡。
从枯朽到新生,三落厝经历了什么?
近年来,杜棠村围绕古厝发展起了文旅项目,三落厝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与“活化”。
“故乡的美不应只是记忆中的美,而应该变成眼前生活中的美。”古厝保护开发团队负责人张毅文说。
“两年时间,更换瓦片,修复木梁,屋顶还做了保温层,美人靠、观景阁、纳凉凳……这些陪伴我长大的老伙伴们都在!”郑洋妹欣喜地说,这位小镇姑娘成了三落厝的旅游管理员。杜棠村里,溪源度假酒店掀开盖头,水街开张了,村民的民宿也盖起来了,2019年三落厝节假日日均接待量超1万人次。出福州城,到连江杜棠就能看得到理想故乡的模样。
烟台山:街区烘得暖
曾经的十里洋场如今完成了一个接地气的优雅转身,福州人对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的新生翘首以盼。
这里曾是百年前福州最多元、最繁忙、最先锋的地区。清末五口通商,烟台山曾汇聚了17国的领事馆或代办处,洋行林立,茶贸易繁盛。
褪去时代的滤镜,烟台山显得静气十足。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梳理古建筑原有的文化肌理,赋予这些旧区域、旧空间新的机能?尊重历史,恢复老建筑的特色风貌,关注本地居民生活,以针灸式的精准更新来撬动街区活力,烟台山不断探索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新路径。
改造后的亭下路业态多元,时尚、艺术、人文、休闲空间云集;林森公馆成为公益绘本馆,周末欢声笑语不断……“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我们努力科学地给古厝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高大上’的文物建筑要走出高墙深闺,敞开大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轨。”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勇说。
上坡下坡,左转右转,踏上印着水痕的青石板,穿梭在被一幢幢古老建筑挤压得瘦瘦的曲折小巷。如今的烟台山铅华洗净,重绽光彩,变得更有活力,更加温暖。
三坊七巷:特色唱得响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若是在福州市中心寻一高楼攀至天台,视野所及,同样比肩的钢铁巨兽并不多,反而是绵延的青砖黛瓦逼上眼,因为三坊七巷就在脚下。
俯看这座占地约40公顷的“明清建筑博物馆”“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依稀,随着屋顶坡面的变化,风火墙充满韵律地起伏,犹如千龙竞渡,风生水起;一条中轴街隔开三个坊、七条巷,整体像一本摊开的书,书写着岁月里的流光。
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文化的见证者和担当者。自唐末福建人文初启,三坊七巷走出了众多名臣、名儒、名士,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承载了“半部中国近代史”,诞生了严复、林则徐、林觉民等叱咤风云的人物。到三坊七巷,随便扎入一个院子,都会收获一段恢弘往事。
时光斗转,如今的三坊七巷依旧车水马龙,人文荟萃。
专家讲座、主题分享会让老百姓有机会细考坊巷旧事,“严复和萨镇冰竟是同乡、同窗、同事”这样的细节有意义又有意思;元宵灯会、中秋摆塔、腊八施粥,传统民俗活动有特色也有惊喜。还有高校青创主题展演和国潮集市轮番在坊巷间搭台唱戏……“每周我都会在三坊七巷的官方公众号搜一搜最近有哪些活动,有机会就带着孩子去长长见识。”福州人陈先生说。
令人赞叹的是,在三坊七巷,物质文化遗产还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携手共进。“福建省非遗博览苑可是三坊七巷改造后的首批‘住户’之一。”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秀梅说,“三坊七巷给予了福建非遗一个栖息和传承的平台,在这里,我们打造了‘老宅子晒老手艺’的非遗活态展示模式,‘老福州’看了我们的展示总是不禁竖起大拇指,外地游客更是叹为观止,啧啧称奇。我们将继续依托三坊七巷发力,让福建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山鼎峙,一水长流”,山间水畔的老屋古建点缀着这座美丽的城市,形成了福州特有的城市风貌。福州古厝携着过往,牵着未来,与千家炊烟、万家灯火休戚与共,它的故事还不止于此。(林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