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新网吉林7月25日电 (记者 苍雁石洪宇)暑伏热浪袭来,60岁的汪淑杰克服倦意,抓紧时间拾掇食材。25日是富江花海和餐厅对外营业的首日,她带领村里10余名妇女做着迎接客人的准备。
图为富江村的湖畔花海 苍雁 摄
“做鱼时放芭蒿是我们村的传统,芭蒿质地和鱼的新鲜都非常重要。”汪淑杰居住的吉林省蛟河市漂洋镇富江村毗邻松花湖,水域面积10.6平方公里,居民不到500户,作为巴拉文化发源地之一,当地食物风味、民俗、歌舞、生产工具保留着大量历史痕迹。
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介绍,巴拉人是女真人的一个分支,巴拉为女真语,意为“行为轻狂之人”,明末清初努尔哈赤征讨女真各部时,巴拉人为了躲避战乱迁移到深山里。
巴拉人长期生活在密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汪淑杰从母亲那里学习到的烹饪方法,便源自巴拉文化。“我小的时候,开江捕鱼会有祭祀和舞蹈,传统节日有祈福。”
图为富江村 苍雁 摄
而当地的老式玉米楼、过年节时挂红灯、冬储、渔猎、狩猎等,都是后人延续巴拉人的习俗。富江村党支部书记廖昌武说,随着老人渐渐老去,为了抢救村子的历史,2014年村里建设了一处博物馆,收藏当地各式老式农具、烟具、箱子、柜子等生活物品2600多件。
一件保存完好的蓑衣透出了历史的线索。“这是一位村民祖上传下来的,可以说明当时的人们躲避风雨捕鱼的习惯。”
富江村保护和传承巴拉文化的机遇,来自吉林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里修建了10公顷湖畔花海,汪淑杰是运营负责人,带领村民在此劳作。“我很少走出村外,但在这接待了来自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客人。”
酿酒坊、河灯制作也是巴拉文化的一部分。蛟河官方介绍,富江村有放河灯的传统,已连续举办了8届富江村松花湖河灯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22万人次。
文化也代表着商机,多户村民改建自家民房经营民宿,来自河南和大连的投资方也看好这个传统村落的美好前景。“我们在尊重和保护村子文化的同时,也突出时尚感。让这个村子的文化和底蕴走出大山。”来此投资的商业机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