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福州是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举办地。在此期间,福州持续推进古城风貌提升,形成了一个个古厝、古街、古树、新绿交相辉映的生态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厝街区发掘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的典型代表。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福州“后世遗”效应正在显现。福州积极推动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视角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烟台山、金银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也更加活跃。烟台山记忆博物馆留存的影像、声音、实物,吸引了许多体验者前来。
江珊摄
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借此,世界遗产理念对当地的公众认知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清古厝
养在深闺人未识
闽清位于福州西北部,地处该市进入闽西、闽北乃至北上进京的咽喉要道。
以往,闽清古厝的名气并不响亮。其实闽清古厝的数量很大,类型多样,并不单指某一类型的古厝。
“福州古厝包含坊巷、商贸、园庐、工业、宗教、庄寨、民居等7大类型,具有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类型多元、活态利用等四大特点。”在福州市文物局的魏子元博士看来,闽清古厝是福州古厝的重要代表和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其多元性等特征。
林跃先是闽清县博物馆原馆长,也是研究闽清古厝的专家。他说:“闽清古厝可分为明、清和民国不同时期的类型。明代古厝多为‘凤凰展翅’状,建筑规模不大,面阔常见五开间。清代古厝正座两侧夯筑高大的封火墙,房屋开间少至六扇五间多则十扇九间,在细部构件上精雕细琢。民国古厝在清代古厝的基础上有所简化。”
公元911年(后梁乾化元年),闽王王审知升梅溪场为闽清县,此为闽清建城之始。随王审知入梅的有金、吴、谢、池、张等5大姓氏移民。他们带来中原的宗族、科举等各种文化,也延续了中原的建筑风格。
著名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就是闽清人。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闽清县修建了吴孟超院士馆。
“前面就到典利厝了!”距吴孟超院士馆不远处有一座带有鲜明中原建筑风格的古厝——典利厝。这是一座典型闽清古厝,在整体上呈现出典雅的白墙灰瓦外观特征。作为当地刚引进的干部人才,李国瑞却已能将古厝特点介绍得头头是道:“典利厝正门前方是一个半月形水池,主要用于防火。远处那处石砌城墙,喻‘玉带环腰’。那棵300年的榕树,相传旁边卧着一只龟和一条蛇,称为‘龟蛇把’,这一切显示出设计者意图构筑出的‘山水人房’的和谐关系。”
1899年,闽清人黄乃裳举家迁往新加坡,先后3次招募移民赴马来西亚沙捞越州诗巫开垦,并创办《福报》。时至今日,马来西亚已有20多万闽清籍华侨。当地华侨带回充裕的资本和南洋建筑风格。“园庐式建筑”也在闽清大量出现。天儒楼、臣庐、昌庐、慈庐等建筑在风格上广泛地使用青砖立柱、券式拱门、拱窗、玻璃窗、百叶窗、西式栏杆等西方元素,与本土建筑风格融合,形成了“穿西服戴斗笠”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由于这些古厝显示出文化遗产特有的历史价值,目前闽清县已经集中修缮20多座历史建筑。
基于多样特征
阐释闽清古厝文化价值
福建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地貌独特。有山有海的格局下,居民塑造出多元的文化信俗与多种样式的民居古厝。闽清古厝同样集中体现了文化多样特点。闽清盛产松木、杉木、樟木、楠木等树种和红土、花岗岩、山石、竹子、芦苇等建筑材料,为古厝建造提供了充足原料。所以仅以一县之域就云集多种多样的建筑元素。除了中原与江南风格的传统古民居,海外移民独有的园庐建筑和番仔楼等外,还有体现客家文化特点的寨堡和围屋。
“闽清的清,既指山清水秀,也代指闽清女性。闽清山中有水,封建思想没有那么深重;地狭人稠,女性也得参加劳作甚至要独当一面。所以在闽清,许多古厝还由女性独立主持或参与建造,这也是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著名福州地方文史研究专家陈初越这样形象地描述。闽清的娘寨、冬筹寨、四乐轩都由女性主持或参与建造。“这其中映衬出闽清独特的女绅文化,孕育了男女平等的观念”。
闽清学者将当地的文化总结为8个方面的特点。在闽清各类古厝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闽清文化特征。如二陈故居对应了礼乐文化,许氏宗祠展现了状元文化,当地的园庐建筑映衬了华侨文化,闽清义窑与陶瓷文化、六叶祠与祠堂文化、金沙圣君堂与非遗文化有着紧密关联,宏琳厝则代表了典型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这里水乳交融,不仅催生出多元共存的古厝文化类型,也使得闽清成为建筑之乡并获得“东南瓷都”之称。闽清的农产品也很多元,粉干、糟菜、橄榄是三大农业品牌,而且能形成一镇(乡)一品的规模。
文化多样性如何凝结为更为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前后,我们开始着重挖掘古厝与八大文化之间的联系。”毕业于清华大学、目前正在梅城镇担任副镇长的陈国镇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创建‘中国礼乐之乡’‘世界礼乐之都’,积极与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合作,深入探究古厝中的礼乐文化。”
以社会价值
引领古厝“走出”深山
闽清古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其现状却不乐观:除自然灾害带来的损毁外,许多建筑还面临年久失修和随意翻新改造的局面。福州各地先行出现的古厝保护热潮,与闽清相邻、著名的永泰庄寨成为走红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变化都为闽清带来了希望和压力。
世界遗产大会虽然已经结束,但文化遗产理念仍在为当地人带来持久的思考。古厝提供的文化遗产内涵支撑,与人气聚集带来的经济驱动效应、品牌塑造等同样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福州,依托古厝而建设的文化街区正在成为夜色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恰好说明,我们古厝保护应有3个层次,一是就古厝本身来说,一定做好保护;二是要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其既有形又有魂;三是‘借古论今’,着重实现其社会效应。”闽清县梅城镇宣传委员黄卉认为。
“今年以来,尤其是世界遗产大会举办以来,我们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拨访问者,来自省、市、县甚至镇里、村一级的都有,甚至还有省外的前来。讲解员目前严重欠缺!”梅城镇党委书记刘艳云这样描述,“闽清是福建红色革命老区。很多古厝都位于敌后根据地,曾作为地方联络站、交通站。宏琳厝就是《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天儒楼是当年闽清县工委、闽江特委旧址。今年又恰逢建党百年和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天时地利人和,推出红色古厝都正逢其时。”
发掘古厝的历史文化价值,带动了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了古厝保护、利用、开发共治合力。从闽清县博物馆退休后,林跃先没闲着,又一口气出版《闽清古厝》《梅邑访古》等乡土文献。现在,宏琳厝的666间建筑房屋内,举办了许多展览。改造后的宝英厝成为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村民在这里直播带货、学习知识,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引擎”。
延伸阅读
多山丘、少平原的地理环境,地偏远而多匪患的历史环境,再加上南迁中原民众聚族而居、封闭农耕的生活习惯,使得闽清至今存有100多座寨堡。
除传统民居类古厝外,闽清古厝还包含祠厝建筑,体现了宗族祭祀观念,有的古厝甚至引入神灵和信俗空间,如名冠八闽的六叶祠和张圣君主殿金沙圣君堂。此外还有一种“旗杆厝”,体现了当地的科举文化。
闽清古厝同样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的双重压力。2016年时,洪水就曾损毁了被誉为“民间故宫”的中国第一大古厝宏琳厝(图一)内许多建筑。当地还有一些标志性的古厝如全国唯一一座由女性独立主持建造的娘寨(图二),也面临财力不足难以保护开发的难题。
链 接
闽清古厝
作为闽清县域内古建民居的统称,“闽清古厝”涵盖了当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古厝式建筑,体现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现出历史时代、历史人物、历史建筑相互对应的特点。
据统计,当地共有594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10340处古建筑,900多座古厝民居,数量在整个福州名列前茅。(邓啸林 黄晗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