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网12月7日讯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疫情之下的旅游休闲需求,不仅呈现空间层面从国际向国内、由远程至近程的显性“内”化特征,更表现出从多点打卡到多元玩法,从追求形式到探究内涵,从完整到碎片、由表及里、向内求索的隐性“内”化特征。
《报告》认为,疫情之下,中国游客出行半径缩短,周边游、城市游等产品受青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区域,具有敏锐市场嗅觉的旅行服务商率先打破了都市旅游“灯下黑”“身边无风景”等固化标签和传统认知,摆脱了宏大叙事的传播方式和拼凑资源的粗放运营模式,在人口密度和消费实力的双重支撑下,主动引领了都市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形成了像春秋的“微旅游”、bikego的“大咖说”、马蜂窝的“周末请上车”、游侠客的“趣杭州”等既具人文气息,又具乐趣体验的主题旅游休闲潮品;在西北、西南等内陆区域,因其独特的自然生态、地广人稀的空间格局、独具特色的内陆文化,既满足了疫情下游客的安全需求,也满足了阅历渐丰的游客对自由、私密以及独特体验的向往,受到市场青睐。
《报告》强调,相较于旅行服务密集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商业欠发达、信息不对称更明显、游客心理距离更远的区域,旅行服务商的价值得到凸显,享受到了疫情下客流区域转换所带来的市场红利。
《报告》认为,旅拍、航拍成为旅游产品的标配,旅行服务商必须提升审美。《报告》称,主题游和小团化火热的背后,是对旅行途中的深度交流、身份认同与圈子归属的显性社交诉求,这也正是Z世代游客出游的重要动机和心理诉求。《报告》强调,旅游产品的呈现方式与形式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游客一直想把自己拍得美美的,也希望见到的、体验到的都是美美的。因此,审美需求已然被深度激发,并不断倒逼旅行服务商和从业人员提升自身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报告》指出,疫情之下,旅游业面临着无可奈何的人才流失,相较于招聘新员工、培养新员工的增量模式,企业需要更大程度地激活企业中那些业务熟练、能力多元的存量员工。相较于双眼紧盯着冰冷的资源,更应该一只眼睛透视需求,一只眼睛审视自己。旅行服务业是多触点服务行业,唯有保障每个服务触点的服务质量,多个触点间的顺畅连接,才能造就一次完整而卓越的体验。
“对员工的激活不仅是企业的需求,更是员工对自己的需求。旅行服务业正吸引着一大批的90后、00后个体的加入,潜能的开发、上升的空间、组织的价值观、工作是否开心、个性是否得到尊重都是薪酬以外重要的择业考量因素。”《报告》称,“一旦无法满足,他们可能不会选择躺平,而是转身离开。”
《报告》强调,旅游作为聚合类服务产品,每一帧服务背后都是一个个具有能动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从业个体,对这些个体的激活不仅会为游客带来完全不同的服务体验,还可能会激发新的产品型态。在导游岗位上被充分激活的小黑、小帅、冰蛋们,不仅成就了个人IP,还开始组建网红导游团队,开发更多的产品。(伍策 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