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杭州市拱墅区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在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同时,持续加强运河水环境整治,改善河道周边环境,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天,胜利河与上塘河的水干净、清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的“民间河长”吕桂花,在她最近一则巡河日记里这样记录。
杭州既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终点,也是浙东运河的起点。2021年,《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如何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杭州市开启了探索创新的脚步。
爱水护水,公众积极参与
2021年底,拱墅区大关街道成立了巡河志愿者队伍,71岁的吕桂花担任队长。她一身红马甲,走在河边格外醒目。志愿者每天都要在河边巡查,回来还要写下巡河日记。
2014年,杭州公开招募志愿者,助力市区的黑臭河道治理。住在河道附近、想为河道治理尽一份力的普通市民,都可以报名。
当时,家住拱墅区德胜新村的居民汪孙聚老人积极响应,被聘为德胜社区河道义务监督员。老人当上“民间河长”后,主要负责胜利河、上塘河一带,共计长1000米左右的河道。近年来,老人几乎每天都要到河边巡查。从胜利河走到上塘河,如果看到河上有排污口,就一定要找到污染源。老人见证了河水的变化:“过去,胜利河、上塘河都发臭。现在河水清清爽爽,也闻不到臭味了。”
保护治理运河,需要居民积极参与,也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据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杭州便启动运河综合保护相关工作,相继开展截污纳管等工程建设,减少岸上污染源排入。2002年,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正式启动,对运河水质、桥梁、古建筑等全面改造提升。近年来,河长制的推进,有效督导落实管理和保护责任,也保障了运河水环境质量长效稳定提升。
科技助力,让治水更智能
拱墅区河道保护管理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运河杭州段贯穿杭州主城区,长56公里,全线有100多条支流汇入,这也给运河水质保护和提升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杭州城北一带,曾聚集了众多重工业企业。1995年,城北的拱墅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主城区近六成。最严重时,杭州主城区近七成的废气排放和扬尘污染都来自这里。
产业要转型升级,城市也要绿色转型。2007年以来,拱墅区先后关停转迁2000多家低散乱和污染企业。拱墅区城管局河道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范能,从小在运河边长大。回忆河道治理过程,他告诉记者:一方面,对河道进行护岸加固、游步道贯通、河岸绿化以及景观再造;另一方面,通过转型升级、科技治水,推动相关治水问题逐步解决。
“河道被破坏了,靠它自己净化很难。”范能说,2014年,拱墅区大部分河摘掉了“黑臭河”帽子,但又一个课题摆在面前,那就是如何提升河道水质。因此,拱墅区开始探索恢复河道自净能力。2020年,在拱墅区红旗河边有片试验区,技术人员培养了有益绿藻并输入河道,运用“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等新技术净化水质。这项技术模仿自然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通过在水系中建立稳定的食物链系统,达到生态净化水质的目的。项目实施半年后,红旗河片区河道水质已有可喜变化,水质基本稳定在Ⅳ类到Ⅲ类之间。
这几年,用数字技术治水的创新办法也不断出现。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与浙江大学合作,将数字技术手段用于运河保护,推进信息化与遗产保护相融合;运河巡查的“常规动作”用上了无人机,巡查更锐利、守护更精准……“我们坚持每月定期巡查,传统人工巡查与无人机巡查相结合,实施全方位高效精准巡查。”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还将联合多部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围绕监测预警、生态保护等方面,提升数字化保护、监管水平。
加速美丽河湖建设,提升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浙江省生态环境厅通报,2020年运河杭州段总体水质状况为优,运河杭州段3个省控以上断面和4个交接断面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为近年来最佳水平;定期监测结果显示,运河杭州段干流18个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质优良率100%;运河杭州段纳入环保统计的100条支流也首次实现年度平均水质全部消除劣Ⅴ类。
水质的变化,也在市民日常生活的体验和感受里得到了印证。“水不好,大家捏着鼻子绕开走。水好了,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到运河边去散步。”范能感叹:“茶余饭后,到运河边走一走,这不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吗?”
水环境得到持续治理,运河水清岸绿,河道周边也更加吸引人。如今,在运河边,有健身设施,还有沿河绿道、夜跑长廊,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据介绍,2021年,杭州启动了大运河绿道(运道)综合提升工程,到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有望全面建成以人为本、公共开放、江南韵味的滨水公共空间。
目前,杭州正加速美丽河湖建设,努力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