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安碑林博物馆外景。
张翰表演舞剧《碑林华章》。
留学生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体验拓印。
观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体验AR互动书法。
古朴的院落里石碑林立,碑上历经沧桑的文字诉说着历史,赓续着文脉。不久前,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借“世界读书日”的契机,举办系列活动,传播碑林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的形式,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感受生动的文物、鲜活的历史,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西安碑林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贺华说。
守护碑林宝藏 做好当代传承
“亲眼见到《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石台孝经》这些国宝级文物,非常震撼!我还第一次体验了拓印,这让我对书法更感兴趣了。”活动参与者陈萌说。
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石刻,而西安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石质图书馆和中国书法艺术宝库,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公元1087年,北宋漕运使吕大忠将《开成石经》《石台孝经》等石碑迁至“府学之北墉”,即如今西安碑林所在地。同时迁来的还有颜真卿《颜氏家庙碑》、褚遂良《孟法师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书法名碑,西安碑林初具规模。
在这里,这些文化瑰宝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和保护。史料记载,在西安碑林,“凡石刻而偃者仆者,悉辇置于其地,洗剔尘土,补锢残缺,分为东西次比而陈列焉。明皇注孝经及建学碑则立之于中央,颜、褚、欧阳、徐、柳之书,下迨偏旁字源之类,则分布于庭之左右。”
1944年,当地以古老的碑林为基础,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出一座集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历经多年发展,成为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博物馆现藏文物1.1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有19组134件。
“西安碑林保存了自汉代以来的碑石、墓志等3000余件,对研究中国书法意义非凡。”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庆卫告诉记者,碑林集中了历史上诸多杰出书法家的传世名作,字体全、质量精、数量多。“例如东汉隶书《曹全碑》,是现存汉碑中最秀美的佳作;还有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楷书珍品,张旭《肚痛帖》、怀素《草书千字文》等草书名作,李阳冰篆书《三坟记碑》等。这些珍贵的碑刻,都是当今研习书法的范本。”
“面对这样一座碑刻文化宝库,我们有责任在当代做好传承、保护和弘扬。”贺华说,“石碑见证了成百上千年的时光,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只有融入时代、不断创新,西安碑林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走进碑林的艺术殿堂,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贺华介绍,此次活动采取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形式。在线下,邀请青年学生到博物馆内体验拓印,感受AR互动书法,聆听《石台孝经》《魁星点斗》等文物的详细讲解。在线上,与国风游戏《新倩女幽魂》跨界合作,推出虚拟舞剧《碑林华章》,把多件碑林文物数字化,以新颖生动的形式进行网络传播。
借力“互联网+” 创新文博产品
虚拟舞剧《碑林华章》以民族舞蹈为载体,利用数字化手段,演绎了明代金石学家赵崡保护、修复石碑并与时间、自然和偷盗者对抗的故事。
在水墨色调的背景中,静立着西安碑林的多座石碑。身着青衣的舞者翩若惊鸿,仿佛一支毛笔在纸上挥毫泼墨,自由洒脱。舞到中段,画面变为彩色,音乐陡然激烈,由主舞者饰演的赵崡开始与偷盗者搏斗。高潮处,一束强光照亮了舞者身后的石碑,象征着传承文脉的信念激励赵崡取得了胜利,勇敢前行。这段5分多钟的舞蹈短剧情节跌宕、画面精美,在游戏《新倩女幽魂》中通过数字化形式呈现后,受到许多玩家好评。“太有新意了!”“没想到能用传统舞蹈来演绎书法,中国风最牛!”
“去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火爆,让大家发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可以和舞蹈结合得这么好,产生‘1+1>2’的文化传播效果。那么书法和民族舞蹈的结合会怎样呢?这就是《碑林华章》最初的创意来源。我们邀请《只此青绿》的舞者张翰来饰演主角赵崡,再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出这款创意产品。”贺华介绍。在她看来,虚拟舞剧营造的场景让观众很容易沉浸其中,直观地感受书法韵味。“比如舞剧中有个画面是一滴水落在平静的池面上,立刻让我联想到关于王羲之的著名典故——临池学书。对不同的人来说,优美的舞蹈画面能激发不同的感受。当代青少年大多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的接收信息方式,可能没有很多机会去接触传统书法。但如果在游戏场景中看到碑林元素的画面,看到以书法为主题的舞蹈这么美,也许会被这种新的表现方式所吸引,激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近年来,西安碑林博物馆不断探索,利用“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比如完善“数字碑林”建设,通过线上展览、线上教育课程、新媒体直播等形式,向公众介绍馆藏珍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家好,我是白雪松,今天就讲两分钟。”这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特级讲解员白雪松录制短视频的标志性开场白。从走进电商直播间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带货”,到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文博类“网红”,再到登上《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白雪松以诙谐幽默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西安碑林。
白雪松最火的一场直播,收获超过500万次点赞。有粉丝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直播间,开开心心就把知识学到了。白雪松认为,“互联网+”为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在线下做讲解,一次有十几个人听。但如果在线上讲一场,可能有几十万、几百万人听,传播效果肯定更好。”
未来,西安碑林博物馆还将继续深挖馆藏资源,让文物以多种形式走近大众生活,让古老碑林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交流互鉴
西安碑林不仅是中华文化宝藏,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馆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件意义非凡的珍品。它记录了中国唐代与世界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与埃及的罗塞塔碑、约旦的摩押碑和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授时碑并称为“世界四大名碑”。
“石碑石刻承载着古代文明的记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与世界交流互通的见证。”王庆卫说,“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特别是东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安碑林博物馆多次与国外的博物馆、研究机构等合作办展,推动中国书法文化走出去。”
2015年,西安碑林博物馆与韩国国立忠北大学(清州)联合举办中韩书画家邀请展,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馆13位书法家的51幅书法作品和韩国书画家的35幅作品,并出版作品集。2019年,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一对大型石刻文物“东汉双兽”远赴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两地相继举办的“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展中亮相,向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秦汉时期精湛的雕塑技艺。
此次“世界读书日”的线下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多名留学生参加,为他们提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契机。
“虽然在博物馆待了五六个小时,但我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完全没看够。”来自土耳其的韩迪格,就读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对汉字抱有浓厚兴趣。“我知道汉字有悠久的历史,有时候很想知道一个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同一个字会有多种不同的意思。这次见到这么多石碑,看到上面刻着很多古代汉字,我非常激动。虽然这些古代汉字有70%我都看不懂,但我想坚持学习。希望下次来碑林,我的中文水平更高,能看懂更多。”
“参加这次活动,我认识了中国古代的许多石碑、墓志,也了解了很多书法家的历史故事。”土库曼斯坦留学生白珊珊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是拓印体验环节。“我把自己印的那幅字拿回来了,它太美了!我会把它装裱起来,一直珍藏。”
“如今,越来越多外国人学习中文,尤其是很多留学生,有强烈的愿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愿意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也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西安碑林承载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为文明交流互鉴做出贡献。”贺华说。(李贞)
本文图片均由西安碑林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