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自启动建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建立起建设工作领导机制,出台建设方案,制定建设保护规划,建立项目库,高质量开展项目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正从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高位推动 统筹有力
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大统筹力度,推动规划设计和项目落地,形成工作合力。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同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建设方案,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对于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是继自然生态领域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之后,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推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于冰说。
“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是构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工程,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创新工程。”中科院地理所高级工程师、旅游研究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表示,高位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利于系统阐发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各牵头单位已相继制定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国家文化公园沿线数十个省(区、市)均成立了省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分省份规划,各地区各方面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担负使命 保护为先
各地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保护放在第一位,科学划定管控保护区,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在保护传统文化生态的基础上,使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革命遗址鲜活起来,建设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廊。
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牵头单位之一,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召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推动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33项建设任务。其中,“坚持底线思维,加大管控保护力度”贯穿各项工作,甘肃、山西等地出台省级长城保护条例,陕西实施省级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河北加紧编制长城周边风貌管控导则。
在河北秦皇岛,长城保护员制度犹如一张严密的保护网守护着古老的长城。乔国华是秦皇岛市抚宁区界岭口村的长城保护员,他三天一小巡、五天一大巡,用脚步丈量长城、守护长城。在一次巡查中,乔国华遇到一名游客,该游客想把长城城砖带回家“镇宅”。乔国华耐心劝说,并向其讲述了长城历史和自己多年来保护长城的经历,最终游客主动把城砖放了回去。如今,秦皇岛登记在册的长城保护员达93名,该市还设立了“长城保护日”,并于今年7月成立了全国首家长城文化保护法庭。
长征过程中,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长、活动范围广。据统计,贵州现有长征不可移动文物75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8处,有可移动文物2585 件(套)。2021年7月1日,全国首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地方性法规《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正式颁布,从制度安排上解决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福建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福建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注重长征文物保护顶层设计,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起草的《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已由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一审通过。截至目前,福建已完成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长汀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同时,宁化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旧址等长征文物展示工程正在启动实施。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加强文化研究、文化脉络梳理、文化资源整合和特色文化体系建构,注重原生态保护、活态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弓志刚认为。
文旅融合 创新传承
文旅融合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题中之义。近年来,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在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紧密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沿线富集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为地区发展塑形、赋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沉睡的资源活跃起来,让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
作为落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黄河文化和旅游带建设正在有序推进。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文化和旅游部立足全域统筹,串点成线,连线成廊,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项目,塑造“中国黄河”整体形象。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发布了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
江苏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近年来,江苏编制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两个省级专项规划,积极打造标志性文旅精品、标志性工程、标志性活动,集中推出“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连续4年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2021年6月以来,吸引118万人次游客进馆参观。该馆馆长郑晶介绍,今年暑期博物馆举办了“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运河城市系列特展,接下来,还将举办国内其他运河城市特展,展现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的魅力。
近年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文化和旅游部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为契机,指导长江沿线各省份组织举办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如湖北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推出长江主题展览,联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沿线13个省级图书馆举办“沿着长江读中国”系列活动。
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湖北大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谋划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推动打造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提升武昌古城、修缮汉阳古城风貌区、建设青山工业遗址文化区等,建成一批长江文化主题展示区和文旅融合示范区。
针对如何推进长江文旅融合,湖北大学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熊剑平建议,推动长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紧抓文化内核、打响文化品牌、盘活文旅资源、讲好长江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关系着一方百姓的福祉,也关系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的传承。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统筹机制不断发力、规划布局逐步落地、标志性项目纷纷亮相,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沧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中华文化符号将在中华大地上更加凸显出来,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头。
(本报采访组 采访组成员:任英文 高越 任丽 李金枝 林小燕 邰子君 陈潜 王文华 王砚 程芙蓉 李志刚 执笔:李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