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图为南社村俯瞰图。受访者供图
走进榕树环绕的“革命老区村”广东省汕头市南社村,新修的水泥路蜿蜒入村,老书斋、三房祠等革命遗迹静静伫立,诉说着往昔的红色故事。这片曾经见证革命热血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新时代的“红色侨乡”,以独特的红色文化和侨乡印记吸引八方来客。
留住“红色印记”
曾经作为哨站的老书斋、曾是中共地下党秘密交通站的豆菜间、中华苏维埃活动旧址三房祠、见证红色岁月的老榕树和新建的红色广场及华侨路……在南社村漫步,时不时就会和村中的“红色印记”偶遇。
“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民兵队伍以豆菜间、老书斋作为红色据点开展地下活动。”南社村党委书记王顺丰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老书斋作为南社村的红色遗址之一,曾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中的重要一环,为中共地下党员开展秘密活动提供据点,以此传递情报、动员青年,为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南社村加大了对老书斋的修复和保护力度,通过建筑微改造,打造陈列馆,让这一红色遗址焕发新光彩。与此同时,南社村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结合村内红侨文化和油菜花海等文旅资源,打造“红侨特色精品示范线”。
“我们组织人员走访老一辈,收集红侨文化故事,同时对村内红色遗址进行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存原有样貌,做到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南社村党委委员王伟链告诉本报,“目前,我们村每年春节期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红色遗址不仅活起来了,也火起来了!”
助力发展教育
作为华侨华人众多的“侨村”,南社村的建设中,总能看到华侨华人回报乡梓的身影。在南社村机场北路旁,南侨学校的校舍被涂成彩色。这里是南社村孩子学习玩耍的地方,也是南社村籍华侨华人共同捐赠的“结晶”。
1987年,旅居泰国的侨胞王细弟同60多名旅泰同乡捐资30万元支持家乡建设学校,因华侨华人在学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取名“南侨学校”并沿用至今。1994年,海外侨胞捐资120万元用以新建教学楼。2003年到2006年,旅居马来西亚等多国侨胞捐资参与建设综合楼……南侨学校目前的规模和面貌,离不开一批批华侨华人的“接力”捐资。
在南侨小学二期教学楼三楼音乐室前,有一面特别的“芳名录”,上面写着:“马来西亚曾绍明先生捐建教室一间,人民币二万五千元。该款系其严亲曾锦端先生、慈母谢玩霞女士之遗嘱所捐建。”
曾锦端、谢玩霞夫妇是南社村到马来西亚创业的第一代华侨,虽身居异国他乡,却一直心系桑梓,尤其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们曾告诫过自己的子女:“我们的根在中国,在南社村,只要祖国、家乡需要我们,一定要尽绵薄之力。”临终前,他们在遗嘱中特意提到,其遗产中必须留出一笔钱,候待有朝一日,家乡重建学校,作为捐资之用。于是,他们的孩子曾绍明在1997年回国返乡得知村里重建学校时,马上认捐教室一间,完成父母遗愿,也留下此“芳名录”。
涌现发展生机
如今,行走在南社村宽阔的水泥马路上,道路两旁整洁的村舍、精心开发的旅游景点和乡村独有的绿意交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今年春节前后,南社村“党员种植基地”30多亩油菜田变成金灿灿的花海,成为远近有名的网红打卡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南社村串珠成链的“红色巷”“华侨巷”成为热门景点,大池公园吸引村民和游客夜晚来此散步,南社村的华侨文化正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养分。
“南社村正着力打造‘红色侨乡’,以乡村振兴发展为目标,实施连片治理,创建具有红色基因和侨乡印记的现代化乡村。南社村还将依托侨乡优势,加强与海外侨胞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家乡繁荣发展。”王顺丰说,“下一步,我们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加大对红色遗址的修复力度,让红色华侨文化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高乔 张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