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打开“云上中轴”小程序,点击“数字中轴·小宇宙”进入体验,跟随北京雨燕俯瞰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依次铺开,用户化身游戏中的角色,沉浸式探索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体验正阳门城楼搭建等趣味活动……前不久,在印度新德里国际会展中心“中轴之夜,光耀古都”活动上,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历时3年打造的“数字中轴·小宇宙”,作为数字化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成果,向全球正式发布上线。
在北京中轴线保护过程中,数字技术应用成为重要创新与关键标签,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续赋能。
走进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一块大型电子显示屏幕映入眼帘,221个文物保护单位、33个历史文化街区、1000多条传统胡同、8000多棵古树名木一目了然。这是中轴线数字化保护成果之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
点击系统上的图标,北京中轴线上15处遗产构成要素的文物本体、社会环境,遗产区实时游客数量、平均驻留时长、旅游服务设施等情况清晰可见,甚至每一位工作人员对遗产构成要素开展的每一项保护修缮工作都能查询得到。“这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介绍,团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了中轴线文化遗产“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情可预防、保护可持续”,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据介绍,为了实现北京中轴线实时化、智慧化管理,2021年,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该中心由监测中心、档案中心、管理中心3个部分组成。2023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张建文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北京中轴线进行现场检查,他曾这样评价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功能全面、首屈一指”。
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过程中,全民参与是另一大亮点。
在小程序“云上中轴”中有一项功能——“数字打更人”,用户以游客或者志愿者的身份,上传中轴线遗产巡检照片,相关数据经过审核后,会同步至监测平台,为中轴线遗产监测和科学管理存留记录。该项目自2023年上线以来,吸引了大量北京市民参与。北京市还积极在中小学校发起“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实践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及家庭成员走进中轴线,化身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守护者。
“北京中轴线融合了无数国人的生活体验和集体记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说,“我们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不断招募‘北京中轴线数字打更人’,构建中轴线遗产巡查志愿者体系,让社会公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记录并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云上中轴”小程序已累计注册用户近80万人、志愿者近2.1万人,提交巡检图片超8万张。毫无疑问,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北京中轴线保护创造了更多可能,也形成了社会广泛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数字技术不仅让保护工作变得更高效、更科学,也让游客体验变得更丰富、更多元。
走进鼓楼一层,动态投影在四周墙壁上随节奏变换,循着钟鼓声,星宿、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元素依次呈现;触摸电子屏,碑漏、铜刻漏、时辰香等的精巧构造和计时原理清晰呈现……这是钟鼓楼文物活化利用的实践之一——沉浸式数字展“时间的故事”。
在“四九城里听钟声”体验项目前,山西游客任虹霞带着儿子体验数字“敲钟”。“体验后才知道,原来用枣木、榆木、檀木等不同木头敲钟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很有意思。”
“在古代,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随着时代的发展,钟鼓楼的报时功能废止。为了推进钟鼓楼文物活化利用,我们推出沉浸式数字展‘时间的故事’,全方位讲述钟鼓楼的历史和时间文化,让游客了解‘暮鼓晨钟’的城市过往。”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介绍,1990年除夕,钟楼再次撞响大钟,作为新春的祝福。今年农历正月初一,钟楼“敲响”了数字大钟投影艺术装置,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的关注。
故宫是北京中轴线上热门的旅游景区之一。2018年起,故宫博物院建设了数字内容展示平台,以每年6万至8万件的速度开展藏品数字影像采集工作。截至目前,95万件文物实现数字化,超过10万件文物高清数字影像免费公开。
打开“数字故宫”小程序,购票约展、地图导览、线路推荐、展览介绍等功能为游客提供游览便利,AR探索、全景故宫、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等内容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云游”故宫。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深藏在宫中的珍贵文物也变得可感可触。
夜幕降临,在梦幻灯光下,古老建筑先农坛华丽“上妆”,灯光勾勒出飞檐斗拱的巍峨轮廓,将古建筑群映照得流光溢彩。7月16日,“光影北京——2024世界灯光师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先农坛)举办。在光影变幻中,数千年的岁月次第展开,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到先民耕织繁忙的记忆,再到当代生活的跃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灯光秀晚上8时开始,展示时间约为20分钟,3场600张门票,游客非常踊跃。
北京市民刘璇是一名古建筑爱好者,她说:“我一直很喜欢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这里不仅能看到国宝级文物天宫藻井,还能从古建筑中感受到中国人对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灯光秀很美,尤其最后宇航员出现在太岁殿顶的画面令我印象深刻,希望到北京的游客都能来这里看一看。”
当下,北京中轴线的数字技术应用正在为社会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日常监测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也让更多人走进北京中轴线、了解中轴线文化。
未来,北京将继续积极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新业态,通过“数字中轴”建设,全面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本报记者 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