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漫步“古诗词路”,欣赏大唐不夜城美景,再和“李白”对诗互动……秋风送爽,“跟着唐诗游西安”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诗意长安路”上,人们感受的是大唐风貌,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可感可知的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推动旅游日益成为体验中华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弘扬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一处处风景名胜、一件件文物史料、一个个沉浸式体验项目中可见、可触、可及。
增强文化认同
“夜色浪漫,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人山人海。我们围坐在600平方米的巨大五星红旗四周,高声合唱《歌唱祖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太燃了。”深圳游客殷女士说。
与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同游”神州大地,在湖南岳阳楼、四川剑门关、安徽滁州琅琊山等景区点背诗词免门票,在福建泉州戴簪花、穿汉服、游市集……文化之魂“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旅游活动之中,人们在旅途中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文化自豪感。
为贯彻落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推广文旅融合线路、推动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实现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深度融合。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日益融入旅游活动之中,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旅游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独特作用日趋彰显。
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辽宁省辽阳市,新近开放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平胡楼游人如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共有8项国家级建设项目。其中,九门口长城博物馆、九门口长城核心展示园、辽阳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项目已开放运营;‘宽甸六堡’展览馆、叆阳城遗址展示工程,今年下半年能够开放试运行;赫甸城城址遗址遗迹保护利用、东北亚边疆历史文化博物馆、葫芦岛市长城文化和旅游复合廊道建设等3个项目进展有序,预计2025年全部完成。”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文化和旅游融出新天地、释放新活力,旅游因为文化更富内涵,文化因为旅游愈发生动,进一步彰显了旅游的精神文化产业特质。”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执行院长文吉说,要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更好地实现文化活态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
在温柔的晨光中,一列披着红金绿三色华服的列车缓缓驶出上海西站,这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专程前来乘坐列车“重走一大路”的游客踏上了期待已久的红色之旅。
一艘小船,一个大党;一趟列车,一份传承。“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的开行,让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在车轮转动间深深刻印在游客心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印发《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有关方案》、公布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发布“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举办全国讲解员宣讲活动等,推动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山西武乡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武乡县以打造“太行红色会客厅”为主线,紧抓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建设契机,积极培育符合市场需求、具备教育功能的红色文旅项目。“我们每年春季组织短期研学,暑期举办‘小小八路军’红色夏令营,并研发了针对大、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设计了5条研学线路。”武乡县八路军文化园负责人张慧介绍。
新四军纪念馆以宣讲、情景剧、微党课等方式让新四军的故事“走出去”;红岩魂陈列馆推出数字展览,建成3D画廊、7D互动影院;井冈山策划推出“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数字体验馆和《永恒的信仰——跨越时空的对话》情景体验剧……如今,旅游已成为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革命老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和乡村振兴重要引领产业。《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20亿人次,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
“在我国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遍布各地,红色旅游作为红色资源的产品呈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陈志辉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切实增强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让旅游者在参与红色旅游过程中培育和增进爱国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
增进民族团结
沙湖鸟国、六朝长城、水洞遗址等“宁夏二十一景”特色旅游资源,成为讲好宁夏民族团结故事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元素和民族团结理念,有效融入延吉8个旅游促“三交”基地整体规划;“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受到群众追捧……在民族地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旅游故事越讲越精彩。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联合有关部门印发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相关意见、召开旅游促“三交”现场交流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旅游的流动性、体验性、综合性、大众性、互动性等优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徐锐军表示,近年来,新疆创新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培育了一批示范景区(点),精心策划文旅项目和活动,大力发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案例”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了“新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主题宣传活动”,加强了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印记的宣传展示。
广西桂林将非遗展示中心、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等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云南民族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等举办多场主题展览,向游客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不断完善的讲解内容、持续丰富的展示展陈、陆续举办的主题展览,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熏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上,通过旅游助力构筑精神家园,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文旅产品,从旅游角度构建起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让人们在游览体验中领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本报记者 范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