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创意升级亮家底 扩圈会友共未来
11月22日,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简称“旅交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启幕。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国际参展商及近600位海外旅行商齐聚沪上参展参会,600多场线下买家卖家专业洽谈同时开展。
作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专业旅游展会之一,开办20余年来,旅交会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展示行业新发展、新趋势,为全球旅行商搭建共享新机遇的合作平台。
展示中国文旅融合发展成就
四川展台钵钵鸡的滋味还在舌尖回味,山西展台老陈醋的香气已经萦绕鼻尖;西藏展台欢腾的锅庄舞刚刚歇入中场,江苏展台婉转的古琴和民歌已袅袅传来;在上海展台制作模板水印、河南展台体验“射艺”投壶、黑龙江展台试穿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进入旅交会国内文化和旅游展区,洞见中华锦绣山河、壮美风光,不由神清气爽。
在本届旅交会上,沉浸式体验成为各地展台设计呈现的共同亮点。“我们想把地道、潮流的旅游资源,用生动立体的方式展示给旅行商和观众。”山西展台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旅交会山西展台不仅有平遥古城、佛光寺、游戏《黑神话·悟空》等山西元素的视觉呈现,还有精彩的非遗展演,“我们邀请有着‘晋剧活关公’美誉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武凌云为观众做晋剧展示,通过他的表演和互动,把晋地文旅资源有机串联起来。”
“旅交会代表着中国文旅融合的深度。”已经多次参展的泰国旅行商李加鹏见证了中国旅游的发展,他表示,来中国参展是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不仅可以更好理解中国游客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还可以广泛借鉴中国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刚刚和中国安徽展区华佗夹脊穴中医理疗传承人交流了康养旅游的发展前景,收获很大。”李加鹏说。
推动文旅资源熔铸古今、汇通中外
旅交会现场,刚体验完《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的俄罗斯参展人员安娜惊叹:“这是赛博朋克的文博元宇宙!”“特别酷,连老外也看得懂。”“看完更想去四川了。”
本次旅交会除了丰富的体验项目外,科技含量也较去年显著增加。这厢AI数字人、机器人讲解员绘声绘色地介绍着最新线路产品,那畔机器狗“串门儿”式地呼朋唤友,还有音乐机器人与民乐大师合奏表演。
旅交会所展示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需求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对于推出更多更好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推动着文旅资源熔铸古今、汇通中外。
“近年来,中国旅游产品创新提质的速度很快,推动着我们不断更新旅游线路和产品,吸引更多客户群。”缅甸旅行商杨秀慧介绍,相较过去缅甸来华游客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近年来青年游客的数量显著增多,“中国对缅甸青年游客的吸引力已经逐步赶超西方国家。”她说。
开怀抱、迎朋友、促相亲、共发展
旅交会开幕当天,中方宣布,自11月30日起,将对包括保加利亚、日本等新增9国在内的38个国家持普通护照公民入境免签停留期限由15天延长至30天。得知这一消息的日本参展人员藤原浩难掩兴奋:“日中旅游合作将迎来新的高潮。”
近年来,中国不断优化促进支付、签证、导览、购票等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推出一系列入境旅游精品产品线路,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意愿不断增强。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入境中国旅游合计9462.83万人次,同比增长78.8%。“与中国游客日益热衷深度游趋势类似,入境游客呈现旅行方式散客化、目的地小众化、体验内容生活化特点。”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说。
旅交会配套举办了“你好!中国”推介、中国入境旅游政策宣介、专业洽谈、各地文化和旅游推介等系列活动。海外旅行商还将赴部分省市考察优质入境旅游资源和产品,为打造更多来华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市场调研,进一步提升中国旅游的国际热度。
中国旅游恢复为全球旅游市场注入强劲动力。截至9月,今年入境马来西亚的中国游客为253万人次,中国持续成为马来西亚重要的旅客来源国之一。开幕式上,本届旅交会主宾国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部长张庆信表示,马中两国实行相互免签入境措施,以及双方近年来在旅游领域开展的密切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与互动。
“去年参会期间我们谈成了多项合作,不仅有来自中国的旅行商,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旅行商向我们抛出橄榄枝。”大溪地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旅交会的广阔平台彰显了中国的气度与担当,推动着全球文旅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这场旅游盛会也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人士参与助阵。古巴体育明星哈维尔·索托马约尔和米亚因·洛佩斯在展台前与观众分享着家乡风物:“体育和旅游之间没有壁垒,就像古巴和中国一样越走动越亲近。”
在海外展区,记者发现许多旅行商都说着流利的中文,甚至还有一些旅行商会说中国的某种地方方言。“旅游是拉近彼此距离最直接的方式,从业多年,中国对我来说是让我一展宏图的宝地,中国人是可以真正知心交心的朋友。”尼泊尔旅行商拉库马还总结了中国旅游发展的12字秘诀——“开怀抱、迎朋友、促相亲、共发展”。(本报记者 王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