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西安古城墙下,歌手们用方言演唱流行歌曲,现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成为一道风景;山东潍坊坊茨小镇里,一群青年舞者舞姿灵动,大批游客驻足观看;在江苏常州淹城春秋乐园,打铁花、变脸、喷火、舞狮等传统艺术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从观光到体验,从看景到入景,今年以来,文化创意催生发展动能,“国潮”元素引领旅游风尚,全国各地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让广大游客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以文塑旅更多元
文化是一个地方最深远、最核心的竞争力。
今年,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海内外,作为游戏取景地之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应县木塔景区今年迎来旅游热潮。应县木塔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游戏《黑神话:悟空》带动及社交媒体的宣传推动下,应县木塔2024年国庆假期游客量平均每日约5万人次。眼下,受寒冷天气影响,山西古建旅游已至淡季,但景区仍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今年,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为提升游客体验感,阿勒泰地区常态化开展文化进景区、非遗进景区活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德丽达·那比说,阿勒泰地区还推出了电影《小马鞭》、舞台剧《可可托海我的魂》等一批文艺精品,旅游热度不断提升。
全国各地立足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要素融入旅游各环节,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今年6月,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等单位主办的“读苏轼游神州”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活动在湖北省黄冈市举办。各地依托历史名人等文化资源推出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大家通过打卡线路,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博游成为新风尚,越来越多人选择走进博物馆,看展览、买文创,领略璀璨多元的文明。2024年以来,截至11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观众累计预约已超过630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0%。
“写好文化塑魂的大文章,对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说,文旅融合是激活文化基因的重要手段,也是景区转型提质的重点方向,浙江持续实施在地文化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利用,打造景区文化IP,让游客徜徉于文化之中。
“2024年,各地以文塑旅、创新业态的实践探索成效斐然、可圈可点,‘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非遗去旅行’等成为新趋势,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分析,“游戏+旅游”“影视+旅游”“诗词+旅游”等火起来,其核心是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激发了游客的价值共鸣。
以旅彰文更精彩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沿线游客接待量明显增加。”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振涛介绍,北京以“漫步北京”城市City Walk为品牌,推出了包括“中轴揽胜—壮美北京”在内的12条核心区文化探访线路,举办了“漫步北京”中轴揽胜系列文化探访活动等,带领游客深度探访中轴之美,促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走进江苏省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沙飞船展区,不少游客正站在甲板上体验运河历史的沉浸式展示,360度环幕呈现出大运河古时繁忙的景象。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市文物局副局长徐国兵介绍,扬州依托大运河文化资源,进行文旅融合探索实践,建成了隋炀帝陵遗址公园等项目。
不仅是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一批标志性项目先后建成并向游人开放,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
旅游为非遗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在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及众多非遗工坊等场所,非遗展演展示常年举办,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刚带着孩子看完整个糖人的制作过程,太神奇了。”在沈阳老北市“逛吃”的李军一家三口对非遗市集兴趣浓厚,“各类非遗文创琳琅满目,我打算买一些送朋友。”
冬日的周末,福建土楼(永定)景区里,永定客家山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福渊正在“一心多用”进行精湛表演,现场掌声不断。“我们深化‘非遗+旅游’,推出舞龙、大鼓凉伞、提线木偶戏等非遗表演,吸引众多游客关注非遗,既为景区增添了人气,也让非遗技艺得到更好传承。”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总监李长流说。
“各地以旅彰文的实践日益丰富,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徐虹认为,各地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更加突出,让游客获得了多元的文化体验。
融合发展更繁荣
游客到拉萨旅游,除了欣赏雄伟的布达拉宫,看一场《文成公主》实景演艺成了“必选项”。域上和美集团总裁李元媛说,《文成公主》已累计演出超2000场,累计票房近14亿元。“域上和美还在推进新的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建设,为拉萨市八廓古城区域增加新的消费场景。”
旅游因文化赋能而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位,文化因旅游而更有魅力,“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更好联结,也有效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今年1至9月,嘉峪关旅游人数、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38.9%、28.58%,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一业兴、百业旺”,文旅产业是集聚人气、带来消费的“流量池”。浙江省临海市副市长王啸啸介绍,临海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作为文旅融合的试验田,打造一批文化体验、潮玩文创、特色民宿等业态,近两年老街新增各类文旅经营店铺200多家,3年内客流量实现翻番,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安徽省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县委常委、寿春镇党委书记李锐介绍,2024年国庆假期,寿县推出国潮戏剧、楚文化艺术嘉年华等多场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探寻历史足迹的同时,体验古城新韵味,一度成为文旅热点话题,也带动民宿等相关产业增收近百万元。
在北京市朝阳区,品质文化生活触手可及。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伟介绍,朝阳区坚持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载城,积极打造“万象朝阳”传统文化活动新品牌,举办民俗文化节、奇庙夜灯光秀等文化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收入1179.7亿元。
“文旅深度融合不仅局限于旅游景区、文博场馆,而是与美丽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全域性旅游休闲空间正在形成。”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黄璜认为,以村超、村BA、村歌、村晚为代表的群众体育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彰显了旅游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特征;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成为旅游城市热门景区,彰显了文博场馆正向多重复合功能的旅游休闲场景转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展望未来,广大文旅工作者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通过深挖文化底蕴、创新融合业态、塑造特色IP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性的文旅需求,更加生动地向游客讲好“诗和远方”的故事。(本报记者 魏彪 李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