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AI机器狗在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巡逻 受访者 供图
机器狗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 受访者 供图
今年央视春晚上的节目《秧BOT》火了,16个BOT(机器人robot的简称)与16名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演员共舞;国产AI(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在春节期间迅速出圈,引发全球关注。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AI已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个春节,景区也成为AI秀场,多个景区、街区晒出机器人、机器狗,打造集科技体验、娱乐消费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场景。采访过程中,多位景区业者提到,目前AI在文旅场景的运用还是新鲜事物,机器人、机器狗在景区“吸睛”效果强,而与游客互动还不够敏锐“丝滑”,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开启智慧文旅新局面。
欢乐“赛博年”
“没想到机器人扭秧歌,可以精准扭身、转动手绢以及抛出、回收手绢,简直就是把春晚舞台变成了全村最嗨二人转现场。”今年央视春晚上的节目《秧BOT》引来众多网友点赞,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文化自信和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人机协同共同呈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眼尖的观众已经发现,去年年底,这些机器人就登上了张艺谋导演的驻场秀《澳门2049》,秀场上它们与艺术家们玩转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以全新方式诠释非遗的精彩。
一位景区业者跟记者分享,之前的智慧景区建设多是铺好基底,主要服务于景区管理和游客安全。VR、AR等数字技术运用于文旅场景带来沉浸式体验,也是产品端的发力。“目前一些景区、博物馆推出的虚拟数智人,是通过三维建模全息投影呈现的,和游客的互动也比较固定。但看了央视春晚,我感觉AI人形机器人真的是一个有意识的‘人’。”
不少游客说,今年春节过了一个“赛博年”。AI机器人走入大众视野,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惊喜和欢笑。
机器人化身民乐大师,二胡、唢呐、笛子等多种乐器信手拈来,演奏的曲目节奏明快,让人忍不住随之摇摆起舞;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留学生,和机器人同台挥毫泼墨,机器人的表现毫不逊色,书写流畅自如,写好的“福”字送给市民游客;机器人表演京剧唱念做打有模有样,还可以玩转川剧变脸;传统舞狮与现代机器人小狮共舞,引来掌声喝彩一片——这是春节假期在北京海淀区商场中举行的科技庙会现场。
“科技与传统文化实现了巧妙融合,机器人的表现有趣而细腻”“大开眼界,机器人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科技庙会上,不少市民游客纷纷用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不局限于室内场景,AI也正在走入广阔的户外旅游场景。春节假期,在四川剑门关景区关楼处,伴随着节奏欢快的音乐,一群AI机器狗跳跃、翻滚,向周围的游客拜年。不仅如此,机器狗还与游客“亲密互动”,为游客送上精心准备的福袋,现场气氛热烈。在山东泰山景区,一些游客使用登山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游客节省体力,更好地体验登泰山的乐趣。此前,机器狗还在泰山景区完成了台阶和山地路况测试,为泰山景区的货物、垃圾清运提供助力。
一些旅游场景中的机器人有“人设”。在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这个春节,身着喜庆花棉袄的机器人名叫“小青”,是个能歌善舞的“女孩”,她一会儿舞狮,一会儿又教游客唱起土家民歌《黄四姐》,当游客伸手时,“小青”会乖巧地与游客握手,萌趣十足。外国游客忍不住赞叹,“恩施大峡谷的美景令人惊叹,还能看到这么有趣的表演,机器人和非遗的结合很有创意,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认识。”
萌趣BOT狗
不仅是表演,AI正在更深地介入旅游过程。在四川成都宽窄巷子,“巡逻员”机器狗引起了游客关注。它的主要任务是夜间安全巡逻,巡逻内容包括火灾防范、治安维护等。这只机器狗不仅外形炫酷,更具备强大的功能。在巡逻中,如果检测到温度异常或疑似火源,机器狗会立即预警,发送实时数据至指挥中心,以便消防部门及时处置。
前段时间,来到贵州贵阳黔灵山公园的游客,会发现公园里多了几只机器狗,他们不仅能做出拜年、比心、倒立等动作,还能随着口令回答游客的问题——这是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开展的“AI BOT贵州巡游”活动,科技感与趣味感十足。
近年来,贵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拥抱人工智能,2025年计划打造10个文旅大模型应用场景,推出贵州省旅游AI智能体“AI游贵州”,落地文旅场景应用。“AI BOT贵州巡游”正是文旅场景科技化创新的一部分。
在黔灵山公园,机器狗与游客交互问答的功能颇为亮眼。当游客问:“请给我推荐一下黔灵山公园有什么好玩的。”机器狗回答:“来黔灵山公园必须要跟黔灵猴一起玩啦,这里有网红拍照猴小老费,还有大熊猫,过年期间还有新春市集,还可以去黔灵湖散步,风景很不错!”机器狗可以向游客提供详细的旅游攻略,从值得逛的寺庙、山顶的亭子到哪条路上的猴子最多,出公园之后哪里可以吃到特色小吃。
准确地说,这些机器狗的“肉身”来自宇树科技,专注于打通“内容+交易”的旅行平台马蜂窝训练了它,让机器狗运用于旅游场景。这些机器狗也被称为“小蚂BOT ”。马蜂窝目的地研究院院长孙云蕾告诉本报记者,“无人机、机器狗、人形机器人只是移动载体,需要不同的行业公司把行业技术运用到产业。机器狗小蚂BOT能利用其内置的语音识别与马蜂窝的大数据和内容积累,为游客提供准确而详细的信息。”
当一名韩国游客跟机器狗小蚂BOT交流:“我喜欢吃辣,你可以帮我推荐一些贵州传统特色美食餐厅吗?”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蚂BOT直接用韩语与游客交流,令韩国游客震惊之余赞不绝口。
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机器狗小蚂BOT为游客介绍贵州鱼龙、海百合化石,小朋友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上前“遛狗”互动,久久不愿离开。有意思的是,每一只小蚂BOT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点,有的会说韩语,有的会说东北话,有的个性内敛,有的又比较“社牛”,不同特点的小蚂BOT让交互沟通多了趣味性。
“当下游客的需求更趋个性化,一个好的AI应用,不仅要做到让行程规划变得更高效,还要做到更懂游客,根据不同场景需求进行量身推荐。”孙云蕾提到,目前,马蜂窝正在训练十几只机器狗小蚂BOT,已正式接入 DeepSeek大模型,为游客带来更贴心的服务。
“目前,AI在文旅场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孙云蕾也提到,“根据最近在贵州多个景区的测试,博物馆这个旅游场景目前更适合AI发挥,因为在一个固定空间内,AI对空间的识别、对文物知识的数据更容易掌握和输出。”
博物馆更适合AI发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博物馆里青少年多,他们总是对机器狗更有好奇和兴趣。成年人可能一开始觉得新奇,过一会就觉得机器狗还是有点“笨”,动作、语言不够“丝滑”。但青少年不一样,他们会一直好奇地跟着互动,这一点非常有利于AI在文旅场景的未来发展。
推广待突破
采访过程中,多位景区业者坦言,现阶段景区引入AI机器狗主要是作为一个流量工具,因为游客对它很感兴趣,很适合制造气氛,游客打卡不断,是景区的宣传利器。
泰山景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怎么把垃圾运下山,一直是景区工作的痛点之一。去年,我们尝试机器狗运送垃圾,没想到引发了广大游客的关注和点赞。”泰山文旅集团物业公司负责人马玉飞说,这一款机器狗也是由宇树科技出品的,翻越障碍能力强、稳定性和平衡能力突出、负重能力和续航能力出色。续航4至6个小时,静态最大承载力达120公斤。
马玉飞提到,“目前,全面推行机器狗运送垃圾还不是很现实,因为垃圾是分散的。我们希望的是机器狗身上有机械臂,自己能够捡垃圾。但如果根据泰山的特点增加这一功能,可能价格就非常高了。”他还提及,虽然机器狗的承载能力强,但是垃圾需要压缩处理才能提高效率,分散的垃圾怎么压缩,也是一个问题。综合考虑,对泰山景区而言,目前阶段主要依靠人力运送垃圾比较现实。
“伴随着大模型快速迭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AI在文旅场景中的应用就有了突破。到时候,机器人可以去泰山的悬崖峭壁间捡垃圾,还可以为游客提供‘陪爬’服务。”采访中,记者感觉到以马玉飞为代表的景区业者对科技发展保持着敏锐的观察。
谈及现实,一些景区业者也颇为无奈。一位业者告诉记者:“我们一般是重大节日期间,向科技公司租几只机器狗用来活跃气氛。目前阶段,租比购买合适。机器狗给游客拜年、送小礼物这种功能,现在容易实现。但是如果运用到景区实际场景,例如让机器狗为游客做导游,或者用于巡逻、救援等,相当于给机器狗增加很多功能,这个费用就高了。而且,景区购买机器狗之后,需要不断去训练它,我们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
关键是谁来买单的问题。孙云蕾提到:“机器狗裸机的费用不算贵,但是如果运用到景区场景,就需要研发升级,每增加一个功能,费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且机器狗只是研发的一个环节,将算法、程序、硬件相融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果AI在文旅场景中大规模应用,就需要批量生产,才能把价格降下来。但现实的情况是,各地景区、博物馆的情况差异巨大。
“首先,需要有规模性的旅游行业数据喂给AI,其次,需要让AI有挖掘、整合和利用数据的能力。另外,持续产生实时旅游数据的能力也很重要。”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认为,AI大规模运用于文旅场景,这不是某几个互联网旅游企业或者景区能够具备的能力,需要从政府端发力,聚拢文旅行业的综合能力。
未来已来。在张铮看来,AI应用于文旅场景,将带来文旅产业的变革,不仅有助于景区开展森林防火、户外救援等工作,更重要的是,AI具有很强的学习成长能力,可以针对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正如当下火爆的DeepSeek,知识富集、逻辑清晰,精于人情世故,与游客共情,为游客提供满满情绪价值。(本报记者 曹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