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小而美”的县级博物馆蕴含了很多历史细节,通过“小而专”的价值阐释、“小而活”的跨界联动,细腻而丰富地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奔县游”“文博热”的浪潮下,中小博物馆成为地方文旅发展的新亮点。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84%。众多小城博物馆从“文物仓库”变身“文化会客厅”,成为地方文旅消费新地标。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选择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接受文化熏陶。与此同时,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期,一些热门博物馆也出现了“一票难求”现象。
相关数据显示,在目前已备案的博物馆中,中小型博物馆占比达到70%,其中县级博物馆更是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文博游热潮逐渐向下沉市场涌动,这些博物馆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可以在促进文旅消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今年“破圈”的文旅宝藏小城中,位于安徽歙县的徽州历史博物馆以馆藏一级文物“初登第、得意回”石刻为灵感,打造沉浸式夜游活动,将数字光影与实景演绎、传统经典与馆藏文物融合,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
今年春节假期,歙县累计接待游客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8.39%,旅游总消费10.87亿元,同比增长21.59%。河北定州博物馆通过多元展陈内容,吸引大量游客参观。
中小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日益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这一趋势主要源于各地博物馆在藏品挖掘、技术应用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不断创新。
县级博物馆通过对馆内标志物的深度研究与创意展示,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热点。例如,湖北云梦县博物馆通过深挖馆内特色文物资源,提升文化辨识度。博物馆围绕“战国秦汉简牍”这一文化标志物,开发富有教育意义的研学课程和独具创意的文创产品,受到不少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在技术应用方面,县级博物馆善于运用前沿科技,为游客带来更加直观和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例如,山东青州博物馆利用3D互动屏幕、瀑布式数字魔墙、元宇宙沉浸式体验中心等技术手段,生动展现了佛像的“青州微笑”。潍坊市临朐县博物馆则利用数字技术将古生物化石演化史转化为科普课堂;苏州市吴文化博物馆打造“吴县文物数字展”,重构文化叙事空间;桐城市博物馆则串联当地各类文化场馆景点,正在规划由博物馆延伸出的城市漫游线路产品。
“小而美”的县级博物馆蕴含了很多历史细节,通过“小而专”的价值阐释、“小而活”的跨界联动,细腻而丰富地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过,从全国层面看,县级博物馆数量众多、发展参差不齐,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地市级以上博物馆有着不小差距,在免费开放、人才培训、对外传播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
让更多小城博物馆成为文旅消费新地标,需要相关政策持续发力,促进县域多层次、多业态、多样化旅游目的地格局加快形成,引导游客从“观光打卡游”到“休闲体验游”。同时,也需要中小博物馆自身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如通过研究、策划适应市场需求的展览项目,提供更多符合游客偏好的体验,增强与游客的互动和交流,加强与周边文化场馆景点的合作,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共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此外,中小博物馆还应积极争取资金投入,用于改善博物馆硬件设施、丰富展览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不断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只有多方合力,多管齐下,才能让更多小城博物馆为地方文旅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付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