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政策导向下,各地发放文旅消费券渐成常态,已成为激活文旅消费的重要牵引力。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发放热、抢券用券冷”的温差现象:某市价值千万元的文旅消费券线上很快被领完,但实际核销率不足20%;某地高端民宿消费券因门槛过高导致超六成过期失效。这些现象折射出当前消费券发放在落地环节仍需优化。
首先,要关注政策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对位。部分地区消费券的发放存在脱节:一是与消费习惯脱节,比如北方某市在冬季发放“水上乐园专用券”,结果九成券面闲置;二是与消费能力脱节,比如某古城设置“满800减200”的高门槛,普通家庭被拒之门外;三是与消费场景脱节,简单地将景区、酒店、餐饮等不同业态消费券打包发放,缺乏场景化设计。这种“大水漫灌”式的发放,既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也削弱了政策惠民效果。
其次,消费券发放中的“数字鸿沟”问题亟待破解。当某旅游平台出现专业代抢团队,将百元消费券加价倒卖;当年轻人用虚拟定位跨省囤券,而老年群体面对手机屏幕束手无策……这提醒人们,消费券的数字化发放既要追求效率,更要注重公平。技术赋能不能演变为技术设障,移动互联时代的惠民政策,需要为不同群体保留多元选择。
再次,消费刺激与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有待加强。比如,某历史文化名城发放消费券后,80%的核销流向小吃摊和旅游商品店,博物馆、非遗工坊等文化消费场所核销很少;更有个别景区为快速消化消费券,突击采购低质旅游纪念品,最终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这些案例表明,消费券政策不应止步于短期刺激,而应从长远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要让消费券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需要构建精准施策的完整闭环。首先,应建立文旅消费动态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画像、消费偏好和淡旺季特征,实现精准匹配;其次,要筑牢技术防护网,运用区块链等技术追踪券源流向,与电商平台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封堵虚拟定位、外挂抢券等技术漏洞。更重要的是,将消费券政策与产业升级挂钩,对完成产业升级、开发文化体验项目的企业给予券额倾斜,形成“消费引流—服务提升—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消费券政策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发放和领券时的热闹,而在于真正激活消费潜能、推动产业变革。如果政策制定者能走出办公室,多在景区门口观察游客的消费选择、在非遗工坊倾听手艺人的发展诉求、在民宿院落感受经营者的现实困境,那些躺在文件里的发放方案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端的消费暖流。这既考验相关部门的精细化治理能力,也需要市场主体创新供给的积极作为,唯有二者合力,才能让文旅消费的热度持久、绵长。(孔令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