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智慧化展陈与场景互动正在成为各大博物馆标配。借助数字化手段,观众得以将文物“捧”在手中端详,还能“穿越”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中,甚至参与到考古中……近日,“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北京站亮相中关村。活动依托前沿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大空间自由行走、多人协同互动、高精度场景还原等技术,将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场景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观众通过相关设备,便能“穿越”到1921年的上海石库门,化身历史见证者,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不思议境——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现场 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运用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AI(人工智能)及‘5G+’等技术,以虚拟呈现等方式,让观众可以更快、更精准地回溯历史,这是传统展陈方式难以实现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表示,考虑到年轻人对单纯参观的方式并不买账,纪念馆推出“初心之旅”,让参观者以见证者身份“回到”1921年的上海,进入会议现场亲历中共一大,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刚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周子龙,此前总觉得红色历史离自己很远,无非是书本上的文字或纪录片里的画面。“但这次不同,20多分钟里,我仿佛站在1921年的上海街头。看着外滩的老建筑,听着工人喊口号,连石库门里开会的细节都看得一清二楚。”他感慨道。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共一大会议“现场”:“虽然知道是虚拟的,但看着革命先辈认真讨论的样子,心里特别激动,也真切体会到了‘初心使命’。”他觉得,这样的方式应该很受年轻人喜欢,大家“玩着玩着”就把历史记在心里了。
进入暑期,河南博物院客流增长显著,尤其是《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7月参观人次较6月提升超40%。
“跟着脚印走,就可以进入故事场景开始观影了。”观众佩戴好设备后,工作人员提示道。该展览通过XR技术与大空间视觉重定位技术,将观众带入盛唐宫廷的虚拟世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故事以唐玄宗天宝三年的洛阳为背景,在虚拟世界中观众作为文物修复实习生和虚拟角色“唐小妹”一起,漫步于唐代的酒肆街市等场景中,深入了解文物的传承和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源远流长。
一名观众体验后表示,里面的每一束雕花、每一块砖石都清晰可见。在10个场景、约40分钟的叙事中,观众仿佛完成了一场盛唐穿越。
通过科技创新,该项目构建了传统文化传播与公众互动的新模式,提升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认知深度和参与热情。“这种轻松有趣的传播方式,可以提升观众的体验感,能让更多人喜欢文物、热爱传统文化,走进博物馆,让更多珍贵藏品‘活’起来。”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史自强说。
据悉,自1月15日开展以来,该展览共接待观众超3万人次。目前,项目已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杭州、武汉等十几个城市完成落地部署。
石窟艺术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公元4世纪的龟兹画师绝不会想到,自己笔下的佛传故事有一天会被观众通过VR眼镜近距离欣赏。7月15日,“不思议境——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简称“不思议境”)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幕。展览运用VR技术打破常规观展的感官边界,让沉睡千年的石窟艺术在数字虚拟世界中“苏醒”。
“不思议境”生动呈现了丝绸之路沿线石窟艺术的风格流变之美:从犍陀罗的古希腊遗风、克孜尔石窟的西域情调,到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气象万千,皆一一展现。展览采用VR沉浸式体验,通过360度全景视角与互动技术,让观众“走进”石窟深处,亲手“触摸”古老的壁画与雕塑,并实现与内容的互动交流。此次展览力图带领参观者进入一种“不思议境”,在全感官层面深刻体验蕴藏其中、跨越千年的人类智慧。
当穿着汉服的女孩戴上VR眼镜后突然伸手抓向空气,飘带从指缝穿过;小学生组团观看“菱格构图壁画”,惊呼“比动画片还好看”;艺术生难掩兴奋:“原来壁画还能这么画!”“不思议境”带给观众不可思议的体验。据统计,7月1日至28日,甘肃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近38万人次。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在这个暑期尽情释放。
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飞阅南海”这场虚拟飞行。观众坐在5D动感座椅上以全新视角领略南海自然风光及人文历史,在1500米深的海底,目睹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通过这次虚拟飞行了解了沉船的历史,知道了出航、返航的故事,小朋友们惊叹不断,体验太美妙了。”从浙江金华来海南旅游的游客张青说,“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科技也愈加发达。”
从江西来的游客李女士表示,“飞阅南海”让她看到了水下考古的艰辛,也感受到了考古学家严谨细致、不畏艰难的精神。电影故事线设计得很好,体验非常棒。(本报记者 李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