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负青山立 碧水起新澜
首页> 旅游频道> 今日头条 > 正文

不负青山立 碧水起新澜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8-29 09:48

  不负青山立,碧水起新澜

  解码打造文旅新高地的濂溪实践

  晨雾漫过山脚,散射出古刹的朦胧光影;坡地的茶园里,藏着世代翻炒的茶香;江涛拍岸,商船渐远……

  在长江中游、赣北大地,一片被群山怀抱、大江奔涌、湖泊潋滟的土地,勾勒出九江市濂溪区的壮阔画卷。北望长江浩荡,南倚庐岳巍峨,东临鄱湖烟波——山、江、湖在此交响,赋予濂溪刚柔并济的独特肌理。

  初访者常叹,濂溪之美难以一言蔽之:这里既有大江东去的磅礴,亦含曲水流觞的雅致;既有峰峦叠嶂的雄浑,更蕴碧波万顷的温润。

  “濂溪”之名,源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这位被尊称为“濂溪先生”的学者曾在此筑室传道。千百年来,陶渊明采菊的悠然、李白望瀑的豪情、白居易夜泊的感叹,皆化作滋养这片土地的文脉基因。

  濂溪地处“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千百年来,山水滋养着这里的葳蕤草木,也激荡出商旅往来、文明交融的故事。

  从历史中走来的濂溪,正谱写山水与人文相融的新篇章。如今,濂溪正积极守正创新,系统守护优质文脉,活化利用历史资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茶道新韵,古关焕彩谱新篇

  在濂溪区高垅乡双垅村的千亩生态茶园,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邹秀源正手持新采摘的茶青,向研学的中小学生演示制茶技法。“杀青要控制好锅温,揉捻应该力道均匀。”讲解间,他腕底轻抖,嫩叶在炒锅中翻飞起落。

  “茶道的兴起,推动了濂溪茶产业的繁荣。”邹秀源说,自己的爷爷、爸爸都熟稔制茶手艺,这里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

  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鄱阳湖交汇之处,濂溪因独特区位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南粮北运商旅往来的重要节点,与赣江、大庾岭、岭南运道串联南北。在对外贸易史上,这里更作为持续两百余年的万里茶道关键节点,目睹了中国茶叶远播海外的辉煌。

  位于鄱阳湖口的姑塘镇,正是这段历史的鲜活见证。凭借水运便利与核心茶产区优势,清代时这里已是商贾云集的茶叶集散重镇。1723年,清政府在此设立常关,扼守鄱阳湖入江咽喉。闽赣两省经鄱阳湖水系北运出江、销往俄罗斯的茶叶商船,均需在此报关纳税。

  一块块砖茶从这里启程,经水路运抵湖北,再经河南赊店转为陆运,一路向北抵达恰克图,最终分销至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条长达一万三千余公里的“世纪动脉”,承载着中西贸易的荣光。此外,茶叶贸易的兴盛,更催生了九江近代蒸汽制茶工业,翻开了江西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一页。

  走进姑塘海关旧址,抚摸那历经数百年的斑驳墙面,仿佛能感受到它诉说着“世纪动脉”的昔日繁忙,这是江西唯一保存完整的近代海关建筑。

  “随着铁路运输兴起,姑塘水运逐渐式微,海关于1931年关闭,荒废半个多世纪。”姑塘海关旧址工作人员回忆,“早年这里荒草丛生、道路不通。”

  转机始于系统性保护。近年来,濂溪区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对姑塘海关旧址实施修缮,完整还原历史风貌。2019年,姑塘海关旧址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在海关旧址内,参观者可在虚拟现实体验区化身茶商,沉浸式体验从九江到圣彼得堡的茶叶贸易全程;在交互陶艺设备上,游客能亲手设计烧制专属瓷器。科技赋能正在让历史“活”起来。

  “这里从荒废的院落变身为博物馆,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除了可以观赏风貌,去年开始还有了历史展厅,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姑塘海关的历史。”工作人员说,随着基础设施升级,自驾游集结赛、赏灯游园会等大型活动在此蓬勃开展。

  不仅有文博场馆、大型活动,还有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濂溪坚持茶文旅融合,统筹做好茶产业、茶文化、茶生产、茶加工、茶贸易大文章,精心打造了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集国茶名品馆、万里茶道展览馆、茶博馆等于一体的九江茶市,目前已进驻茶企150余家。

  茶叶向“茶业”跃升,茶园绿叶变成“致富金叶”。

  一条穿越时空的茶道,串起濂溪的历史荣光与现代新韵。立足长江与鄱阳湖的黄金区位,如今发达的交通网为文旅发展带来很多便利:福银、杭瑞高速在此互联互通,成为连接周边省份的重要通道,高速路网还在不断扩容;铁路枢纽通达多方,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武九、合九等区域干线在此织网。

  依托“水陆并进、多线联动”的立体格局,当地不断提升区域交通承载能力,为文旅产业与开放经济筑牢发展基石。

  文旅攻坚,人文气韵绽芳华

  “这里的展陈内容丰富,细节很多,还免费开放,夏天来参观也很凉爽!”在九江市周敦颐纪念馆参观的刘女士说,“我们一家人是第一次来,体验感很不错。尤其是孩子很喜欢这里的声光互动。”

  这座位于庐山脚下的纪念馆,交通便利,既能接待散客观展,也能承办文化研学活动。纪念馆在周敦颐墓园基础上扩建而成,占地约100亩,未来还将持续改造提升,增设更多交互体验设备。

  作为九江人文版图的核心区域,濂溪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此地风光秀美,曾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丰富的人文印记,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总面积387.5平方公里的濂溪区,辖5镇2乡2街道,常住人口近40万。把优质文旅资源用好用活、让优势充分释放,不仅能助力文化传承,更能带动就业、汇聚人流。

  但发展之路亦存挑战。早年间,当地干部意识到,历史名人遗产虽丰厚,却多属“软性”印记,缺乏具象化的旅游项目作为载体。没有载体,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无从谈起。

  “当时面临不少难点,濂溪虽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的挖掘、提炼和开发利用仍显不足,旅游产品与文化内核的衔接不够紧密,文旅场景打造和活动策划的创新性也有待提升。”濂溪区文旅攻坚办工作人员姚志强表示,近年来濂溪区突出地方特色、推进差异化发展,有效整合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融合,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文旅发展路径。

  如何把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濂溪正在不断探索与创新。

  把“软印记”与“硬载体”有机结合,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多维互动”,打破“资源孤岛”重构产业生态,推进文旅实体化、场景化、产业化发展……近年来,濂溪区制定了《濂溪区关于助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奖励办法》《濂溪区打造区域文旅中心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当地坚持“项目为王”,聚焦文旅攻坚,推进文化标识、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核心景区等十大工程,实施文旅攻坚项目53个,其中21个项目已完工,重点打造了周敦颐纪念馆、九江之夜、九动梦工厂、乐天胜境等项目。

  好文化逐渐成为好风景,好风景不断激活热经济。

  治理投入,文旅富民绘新景

  在濂溪区莲花镇李家凹自然村,一处由旧牛棚改造而成的餐厅茶室,正成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随着村道拓宽、便民停车场建成,特别是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发展特色餐饮,这个庐山脚下的小村庄焕发出新生机。

  李家凹地处庐山北麓,过去因进村道路狭窄、停车不便,客流增长受到制约。近年来,濂溪区大力实施农村路网提升工程,畅通乡村“毛细血管”,着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为文旅产业赋能。如今,通往李家凹的道路宽敞平整,村内停车便捷有序。

  基础设施的改善,带动了乡村文旅业态的繁荣。村民余琴夫妇经营的农家餐厅,正是受益者之一。客流的增长,让他们的投资信心更足了。他们整合附近的闲置房产,将餐厅规模扩大,以前亲戚家的牛棚,如今成了农家餐厅的茶室。凭借地道手艺和雅致环境,餐厅吸引了许多食客前来体验。

  “路好走了,停车方便了,庐山上的客流能更好辐射到山下。”余琴介绍,餐厅月均营业额可达40万元。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莲花镇的农家乐、民宿数量持续增加。同镇的莲花村村民胡小凤感触更深:“服务岗位多了,我们这些在外务工的人也愿意回来发展。”

  依托庐山生态文化资源和鄱阳湖滨水优势,濂溪区着力打造环庐山休闲度假带与鄱阳湖生态文旅带,在支持文旅配套产业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产业升级。

  在庐山景区北门附近的威家镇威家村,客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这里区位优势明显,自带流量,旺季基本都是满房的状态!我们也愿意来这里投资,带动农民就业。”民宿经理陈平道出了投资者的心声。当地通过村集体引导,鼓励农民将闲置房屋出租、升级改造,带动规模化、品牌化民宿发展。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群众受益”的模式正在产生成效:目前庐山北门周边已集聚民宿13家,威家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30余栋,带动百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庐山脚下兴起民宿热,村民的生活不仅有了新盼头,更增添了实实在在的“钱袋子”。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濂溪区接待游客约436万人次,同比增长5%;旅游收入约39亿元,同比增长4.9%。

  发展文旅产业,既要重建设,更要强治理。面对这一直接关乎游客体验的行业,构建高效的问题解决与长效管理机制至关重要。为此,濂溪区制定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聚焦投诉处理流程优化与问责制度完善,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全面提升游客满意度与服务品质。

  一套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保障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当地推出多项具体举措:建立12345游客反馈快速响应渠道,整合电话热线、移动App及在线平台,提供全天候服务,确保游客反馈问题24小时内响应并跟进;在庐山北门等主要景区设立现场服务点,配备专业调解力量,建立旅游纠纷调解机制,为游客提供即时咨询、权益保障和紧急援助,有效降低了旅游纠纷发生率。

  好口碑带来强磁场,濂溪区正以更优的环境、更活的机制,让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机,让美丽风景转化为富民的热经济。

  万象更新,特色发展铸精品

  夜幕初垂,霓虹闪烁,8月8日晚,九江第九届青岛啤酒节在濂溪区南山公园开幕。本届啤酒节现场人流量约10万人次,充分释放夜间经济活力。作为九江夏季消费热点区域,啤酒节活动已成濂溪区夏季促消费“标配”。当地积极打造“啤酒节”IP,让“冰爽体验”变成“消费热力”。

  发展夜间经济,需以特色活动为支点,既激活消费潜力,也丰富群众休闲生活。濂溪区依托特色产业资源与“夜游濂溪”品牌,全力塑造“夏夜狂欢、全民乐购”的濂溪消费新场景。

  当暮色浸染芳兰湖,一场《琵琶行》沉浸式演出拉开帷幕。演员轻拨琵琶,乐声揉碎湖光,水幕电影中盛唐浔阳与现实光影交织,观众仿佛穿越千年,与白居易共赴江舟夜游。

  “演出真精彩,把咱们九江的文化特色用这么新颖的方式展现出来了。”游客何磊难掩兴奋,“《琵琶行》表演很有韵味,‘九江之夜’的武侠表演和舞蹈也很有亮点,看得很过瘾。”

  这是濂溪区重点文旅项目“九江之夜”的特色场景之一。夜幕降临,舞龙舞狮、打铁花、非遗绝技火壶、光影秀、飞天演绎等活动轮番上演,精彩纷呈,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拍摄,记录下精彩瞬间。这里单日最高上演30多场节目,且会根据游客需求动态更新内容。此外,文创市集、老字号商铺与特色美食店错落分布,传统手工艺品与时尚文创产品也吸引着游人驻足体验。

  文旅融合点燃不夜濂溪,通过“文旅+演艺+商贸”模式,这里已成赣北夜经济标杆。7月底,2025年江西“三百”文旅消费季暨“百县百店”消费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沉浸式演出与非遗盛宴交相辉映,两万余名市民游客在光影流转中,为夏日文旅市场增添人气。

  小型舞台是“九江之夜”聚拢人气的核心。通过“文旅+演艺+商贸”融合模式,这里在夏季文旅季成功掀起消费热潮。此外,跨年演出、春节盛宴、电音泼水节、“5·19中国旅游日”等特色活动接连在此举办,持续激活消费活力。

  在“九江之夜”“十里濂溪·万家灯火”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逛集市、赏非遗、品美食成为常态,烟火气、市井气与文化气加速交融,夜间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

  临江滨湖、高校林立的区位优势,为濂溪注入蓬勃潜力。当地着力培育夜购、夜食、夜娱、夜演等业态链条,聚焦打造3条夜游精品路线、“15分钟夜经济圈”,出台《多业态融合夜间经济发展新模式实施方案》,推动“文化+商业+旅游”立体融合,拓宽消费场景,让“流量”变“留量”,把“烟火气”升腾起来。

  创意赋能,产业焕发新生机

  走进九动梦工厂,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与书香茶韵截然不同的硬朗感。

  光影洒在齿轮锈迹上,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这座由九江动力机厂旧址改造的文旅地标,将斑驳红砖厂房与赛博潮流装置交融——机床设备展览承载工业记忆,文创市集涌动时尚活力,呈现出硬核与文艺共生的工业美学图景。

  游客漫步2400平方米的工业博物馆,可通过沉浸式展陈触摸百年机械制造史诗。园区划分为文创商业、夜经济消费、智创复合三大功能区。夜幕降临,工业夜游项目更添别样风情,让游客在光影中领略工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高校资源与文旅资源的联动,也为园区注入青春活力。今年3月至6月,九江市首届大学生艺术节在此举办,14所高校学子带来文艺汇演、文创市集和艺术展览。人流如织的市集中,快闪表演赢得阵阵喝彩;文创摊位前,询价互动声此起彼伏;艺术展厅内,家长携孩子感受创作氛围,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文艺气息……

  创新产品的诞生,源于对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回应。濂溪当地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文旅项目的策划和创意工作,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不断提升濂溪文旅的品质和影响力。

  走进濂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的智能玻璃温室,番茄植株在无土栽培系统中整齐排列,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水肥数据——这些先进技术不仅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桥梁”。园区设有智能玻璃温室、连栋薄膜温室、水肥中心、分拣中心、户外农事体验区五大板块,占地约1000亩,集生产、研学、采摘、露营等功能于一体:研学团队走进智能温室,直观感受物联网技术如何赋能农业;家庭游客在户外体验区采摘果蔬、参与农事劳动,体验田园乐趣;露营爱好者在园区草坪支起帐篷,夜晚伴着虫鸣看星空。这是濂溪区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鲜活注脚。

  “我们将逐步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农业种植、食品加工、文旅研学、新农人培训等,推广农耕文化、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大力量。”濂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负责人表示。

  产业创新离不开多方赋能,形成“协同护航”的格局:

  ——政策助力,提升质效。濂溪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库,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艺创作和文化人才引进奖励,以“真招实招”和“真金白银”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大对文旅企业的纾困解难支持力度,累计兑现惠企奖励资金20余万元,实现精准扶持。

  ——司法护航,筑牢底线。濂溪区法院常态化开展“司法护茶”行动,法官与干警走进茶园普法、为茶企开展“法治体检”,将矛盾解决在源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增强,当地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衔接,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为创新成果保驾护航。“只要我们茶园有司法需求,法官就会及时提供司法帮助。”邹秀源说。

  ——金融支持,注入活水。针对茶园设备升级、用工资金缺口的需求,当地银行量身定制政策性贴息贷款方案,以优惠利率帮助传统产业焕新,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守护千年茶香。

  ——数字赋能,增强动力。多个场馆运用AR、VR等新科技,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助力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濂溪的文化魅力。濂溪文旅公众号和九江文化云服务平台开通了资源展示、活动报名、场馆预约等版块,非遗抖音号“古韵濂溪”让网友沉浸式“云”游濂溪。

  多方协同发力,为濂溪产业创新发展筑牢根基,推动创意活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迈向未来,以人为本润新程

  德化楼的屋檐挑起清早晨光,鄱湖烟波萦绕姑塘古渡,庐山雾气浸染新采的茶青……濂溪的一天,从来不是宏大叙事。制茶师傅揉捻茶叶的窸窣声、景区石板路上行人的足音、湖畔记录美景的快门轻响,共同奏响这片土地最生动的乐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句,正是濂溪区南山公园的得名由来。清心阁、悠然亭、五柳湖,自然风光旖旎;市民广场、德化楼、名人雕像,人文景观丰富;梅园、樱花园、紫薇园,花开四季芬芳……

  青山叠翠间,文脉续新篇,一幅“以文润城、以旅富民”的画卷在濂溪渐次舒展。这里,文化根脉深扎沃土,民生福祉缀满枝头,生态与人文交融,传统与现代辉映。

  “这里好山好水浑然天成,很多商家背后就是山,窗外就是水,游客的体验都很好!”餐饮店老板张光武的感慨,道出了当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红利的实践。

  未来,濂溪区将持续擦亮生态底色,让每一片绿意都成为人民共享的生态红利,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生活常态。

  从天花井国家森林公园的静谧日出,到付家山至罗家山游步道的乡村野趣;从鄱阳湖草海边的壮美夕阳,到庐山云雾茶的清香四溢;从濂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的升级焕新,到南山公园的整体景观提升项目,市民游客将进一步与自然深度对话。濂溪区始终将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相融,让自然之美成为普惠民生的“绿色福利”。

  山水间嵌入一个个人文坐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了更多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濂溪区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续做靓文旅“珍珠”,大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文旅融合的终极坐标是人的笑容,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最终要汇入百姓烟火。全区5家城市书屋、55家农家书屋、136个单位企业阅读室,构成了覆盖城乡的“文化驿站”,“一泓濂溪水 满城茶书香”文化品牌已融入生活;九派非遗馆内近千件藏品,让非遗技艺在活态传承中走进寻常百姓家;每年开展送戏下乡近百场、送电影下乡300余场以及各类线上线下讲座、展览活动,点亮市民生活……

  “濂溪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用文化为城市发展赋能,在创新内容、形式、场景等方面下功夫,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提升‘德化净土、悠境濂溪’品牌形象。”濂溪区委书记赵和平表示。

  濂溪的文旅未来,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中,在民生与发展的交响里,这片土地正在续写更多的“诗与远方”。(本报记者孙越)

[ 责编:杨亚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首场记者招待会

  • 探访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