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秋意渐浓,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四季榴园景区依然游人不断。当地开通“龙脊天路”旅游风景道后,沿线农家乐生意日益红火。经营地锅鸡饭店的村民宋基金笑着说:“现在游客多了,店里一天最高营业额能超过5000元。”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这条55公里长的山道共吸引游客33万人次,其中市外游客约占2/3,沿线50家饭店实现销售收入330余万元。
这条山道的走红,为正在规划中的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提供了参照。淮河作为皖北地区的母亲河,流经6市4县,孕育了这里独特的人文风貌。根据方案,这条总长超2760公里的大环线将以“一大环”为核心骨架,串联起皖北6市及滁州明光、凤阳、定远、六安霍邱共27个县(市、区),将152处3A级以上景区和30个省级以上旅游镇村街区有机串联。
长期以来,皖北文旅资源丰富却分散,“有说头没看头”“有星星没月亮”成为发展瓶颈。交通“最后一公里”不畅,区域品牌影响力不足,制约着产业升级。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大环线的规划建设,正是要破解这一难题,通过“交通+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安徽全域旅游发展。
在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已展现出路网贯通的积极效应。南谯区井楠村的茶文化主题民宿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之乐,定远县拂晓乡的林间树屋成为游客节假日的热门选择。据统计,滁州已在风景道沿线打造景区景点百余处,培育农家乐、民宿、露营地等新业态近百个,建成各类文旅融合基地20余处。
这些成功实践为大环线建设奠定了环境基础。从淮北的S502榴园至五柳道路提升工程,到亳州的G105一级公路改建项目,一场涉及上千公里的环线道路提升行动即将启动。规划采用“扩、精、微”三步走策略,将全面提升道路通行条件和服务水平。
配套服务设施也在同步谋划。未来大环线将建成85处以上驿站,沿线将设观景平台、文旅兴趣点和露营地等。在蚌埠黑牛嘴水生态园远眺淮水,在阜阳八里河畔露营观星,在明光黄寨草原体验独特风光,这些都将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旅行体验。
产业融合将是大环线建设的重点。亳州依托中医药文化打造“天下道源”文化旅游区,蚌埠靓淮河生态文化带提升禾泉小镇等项目建设水平,阜阳“八里河—管子文化园”突出水上特色体验,凤阳大明文化旅游区探索“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主题公园”发展模式。交旅融合还将延伸至研学、体育、工业等领域,淮海战役遗址、亳州中药城、古井酒文化博览园等都将焕发新活力。
规划也将进一步带动沿线乡村振兴。57个“皖美休闲旅游乡村”列入重点打造计划,凤阳小岗村等村庄正通过拓展研学旅游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据预测,大环线沿线乡村旅游点、田园综合体、民宿农家乐等将带动近10万人就业。
在品牌建设方面,将形成统一宣传口号,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在线平台专题页面、导航播报嵌入、千车万人驾游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
业内人士指出,这条大环线不仅是交通线路的延伸,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通过系统规划和整体打造,昔日的散落的“珍珠”有望串成一条耀眼的“项链”,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本报记者 孔令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