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冰雪季花式提振文旅消费——
多地“喊”你来玩雪

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的一处公园雪景。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推出冰雪特色主题活动,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发放冰雪旅游消费券……当下,多地抢抓冰雪季机遇,通过系统规划与精准施策,全力推动 “冷资源”向 “热经济”转化,促进冰雪旅游提质升级,吸引八方游客共赴一场“各具特色、各有精彩”的冰雪之约。
开展特色主题活动,满足游客大众化、多层次需求
近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2025—2026年冰雪季辽宁省文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若干举措》提出,新冰雪季,辽宁将以大众冰雪为核心,充分挖掘冰雪文化内涵,深度整合全域优质冰雪资源,重点打造“冰雪+温泉”“冰雪+运动”“冰雪+海洋”“冰雪+民俗”四大核心IP,以“花式过冬 嗨游辽宁”为主题,举办冬游辽宁消费季主场活动暨第二届辽宁海洋冰雪节,策划开展冰雪温泉节、冰上龙舟联赛、大学生冰雪运动嘉年华等特色活动。同时,通过整合冰雪、温泉、康养、非遗、文博、美食等文旅资源,辽宁将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将玩冰嬉雪同游景区、览名胜、过大年、逛灯会、观冬捕、泡温泉、看演出、听音乐相结合,满足冰雪旅游大众化、多层次需求。
11月12日,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5—2026新雪季系列发布会。在冰雪季,吉林省将举办800余项冰雪相关活动,其中重点活动172项。11月下旬,将在吉林市松花湖度假区启动新雪季集中开板,联动九大滑雪度假区同步发力,雪博会、查干湖冬捕节、瓦萨国际滑雪节等标志性活动陆续登场,长春、吉林、通化等地也将推出各具特色的文旅活动,覆盖全雪季消费需求。在产品供给优化方面,吉林将构建“传统景区+新兴业态”多元化体系。全省滑雪场设施持续升级,新增60余家大规模宾馆酒店及5000余间客房;长春万达茂室内滑雪场、肆季南河沉浸式童话雪世界等新地标即将亮相,吉林市新增多处滑雪场地,长白山雪雕版云顶天宫等地特色产品焕新登场,雾凇漂流、雪原穿越等新业态同步投入运营。
日前,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歌游内蒙古·欢乐冰雪季”2025—2026内蒙古自治区冰雪旅游季在根河市启幕。本次冰雪季历时5个月,以全域统筹、多元融合为核心,整合全区冰雪、民俗、地质、航天等优质资源,彰显内蒙古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自治区级重点活动将形成强力牵引,包括2025—2026内蒙古自治区冰雪旅游季启动仪式、第22届中国·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内蒙古自治区第21届冰雪那达慕。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第21届冰雪那达慕将于12月下旬在海拉尔区开幕,持续至2026年3月,通过举办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扎兰屯市冰雪嘉年华、中俄蒙第四届“猛犸故乡”雪地定向邀请赛、陈巴尔虎旗天天冰雪那达慕、莫力达瓦冰钓季等系列活动,掀起冬季冰雪旅游热潮。
创新供给,优化服务
在内蒙古自治区冰雪旅游季期间,内蒙古各盟市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品,各盟市分别推出冰雪特色主题重点活动。这些活动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全区冰雪旅游产品体系。此外,全区还将深度开展143项特色文旅活动与48项文旅体赛事活动,形成“一地一特色、全域皆精彩”的产品矩阵,满足游客多元化、特色化需求。
为吸引游客,辽宁实施冰雪旅游“引客入辽”行动,同时在沈阳、大连机场设立入境游客“冰雪服务驿站”,提供全方位便利服务,深化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冰雪旅游合作发展,整合四省区特色冰雪资源,打响“东北冰雪”整体品牌。
吉林借力沈白高铁开通,新增“春滨号”文旅专列及多条冰雪旅游直通车、公交专线,实现公铁民航无缝接驳。计划开展2000人次从业人员技能培训,落实投诉快速处理机制,长春探索游客“先行赔付”模式,并联合多部门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与旅游乱象整治,全力保障游客体验。
惠民惠企政策激活消费市场
新雪季,多地出台多项惠民惠企政策,激活消费市场。吉林省安排一亿元冰雪消费券,通过青少年上冰雪、引客入吉、线上满减等方式撬动市场。同时,长春推出7500万元商贸消费券,吉林市为外地游客提供餐饮优惠及交通便利,通化、松原、延边、长白山等地均推出针对性惠民政策,形成全省联动的促进消费合力。
11月14日,1万张面值20元的冰雪旅游消费券在“游新疆一码游”微信小程序上开始发放,标志着2025新疆冬季文旅消费优惠政策大礼包发放工作正式开启。这次将分6期发放4.5万张冰雪旅游消费券,活动持续至2026年2月。持有消费券的游客可在合作滑雪场享受100元免20元的优惠措施,可叠加合作的滑雪场的优惠政策。此次的消费券适用于丝绸之路山地度假区、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等11家4S级以上滑雪场。此外,和田、阿克苏、喀什地区将分别发放250万元、640万元、400万元文旅消费券,哈密市通过携程平台发放住宿消费券,进一步激发冬季消费潜力。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统稿:李佳霖 参与采写:程俣薇、阿勒得尔图、李佳霖、王思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