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并对“推进旅游强国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一是扩大优质旅游供给,更好服务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发展普惠旅游,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进一步彰显大众旅游的人民性。鼓励旅游下乡,将旅游咨询中心、旅行社门店等开到农村地区,将旅游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推进农村美好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农村居民就地进行旅游休闲,倡导形成积极生活方式。推进适老化、亲子类、无障碍等旅游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对低收入群体出游的补贴政策,提高旅游活动的普及率。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让人们游得舒心、游得放心。针对“欺客”“宰客”等旅游市场痼疾,要多管齐下从源头进行治理,防止其在下沉市场蔓延;针对网络虚假宣传和“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要及时跟进监管,守好旅游市场“新阵地”;针对群众关心的旅游安全问题,要以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常抓不懈,下大力气消除安全隐患。从更高的要求来看,为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需要,全行业还要激发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动能,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
二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构筑精神家园。近年来,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大量优秀文化资源、创意设计融入旅游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类型,增强了旅游活动体验,提升了旅游发展品位。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要拓展融合范围,更要加深融合层次、提高融合水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能满足于文化资源的简单挖掘利用,不能满足于演艺、非遗、文创等进景区、进旅游线路,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从旅游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学习和成长。既要满足人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文化娱乐需求,也要提高旅游发展中的意识形态敏感性,警惕不健康甚至有害的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还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发挥旅游带动作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发展天然对众多行业和领域具有带动作用。发挥旅游业独特的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旅游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要求,也是旅游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旅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旅游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做强工业旅游和旅游装备制造业。推进旅游和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行业领域融合发展,做大幸福产业规模。有序发展研学旅游、科普旅游,助力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因地制宜发展森林旅游、草原旅游、冰雪旅游、沙漠旅游,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沙漠戈壁都变成“金山银山”。打造一批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将海洋旅游培育成海洋经济的示范领域。鼓励跨界融合和创意、创新、创业,支持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发展,不断开创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提高入境旅游水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单方面免签政策并对过境免签政策进行了调整,同时着力优化购物、支付、通讯、语言等入境旅游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入境旅游复苏和繁荣发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增长60.8%,其中外国人2694万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增长77.8%。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2025年入境旅游人数特别是外国游客人数可望再创新高。很多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后,对中国有了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了解,不仅自身增强了对中国的友好度,而且积极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或图文,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得到进一步传播。旅游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框架下,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国际化水平,创新入境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努力争取更大的国际旅游市场份额,让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一起,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和人民“心联通”的重要渠道。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旅游强国建设扎实推进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乃至每个旅游工作者应勇于担起自己的责任,齐心协力争取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宋子千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所)
